□新华社记者 董 峻 顾瑞珍 张桂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各部门全力破解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蓬勃展开,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不简单以GDP论英雄,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上周,一场大范围雾霾天气在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数日,影响面积达上百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最重。
此外,严重的水污染威胁着人们的饮用水安全,“镉大米”事件则引发了人们对土壤污染问题的关注……
高速发展30多年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积累的环境问题也集中显现,环境总体恶化的压力还在加大。在GDP增长的同时,巨额的“生态赤字”出现。
“现阶段,传统污染问题和新环境问题交织。如果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我们的环境形势将面临巨大挑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说。
在频频出现的环境事件面前,单一的经济增长考核指标苍白无力。数据显示,我国已是世界上能源、钢铁、水泥等消耗量最大的国家。2013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37.5亿吨标准煤;十大流域的704个水质监测断面中,劣V类水质断面占8.9%。如果继续沿袭粗放发展模式,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将难以实现。
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更加重视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5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确定,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中央组织部近日印发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不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在明确取消相关地区生产总值考核的同时,通知要求对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对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重点考核扶贫开发成效。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认为,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列为发展的红线和高压线,就是把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群众评价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参考尺度。他表示,“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民生之基、民心所向。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就是核心竞争力。”
探索路径日渐清晰,生态红线呼之欲出
位于三峡库区的重庆市奉节县山高坡陡,地质破碎。过去追求产值,硬着头皮搞“大工业”。县委书记李光荣说,县里投入十多亿元开山填河建起3500亩工业园,但才引进两家规模企业,背上沉重债务。直辖17年来重庆经济持续发展,但区域产业趋于同质化,拼资源、上项目,导致招商引资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
去年9月,重庆市作出决定,按照全市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人口承载力不同,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大功能区”,配套相应政绩考核、财税金融保障机制,推动区域差异化、联动式发展。为确保功能区战略落到实处,重庆市正在建立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像重庆这样,各地都在根据自身情况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云南、湖北、广西、福建、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省、区相继出台专门文件,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推动区域科学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重要抓手,系统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海南省确定,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开发管制边界,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自然资源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建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生态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
——北京市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机制,破解首都环境建设难题。
——贵州省确定,5月底前将启动7项改革措施,如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领导干部责任审计试点,推进环境税费改革,扩大生态补偿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
本月初,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此前,环境保护部提出了构建以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为核心的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今年将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任务,指南的发布标志着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进入全国整体推进阶段。
搞好顶层设计,用制度和法律保护生态环境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人们注意到,修改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已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环境保护部定期在其官方网站公布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督办查处结果;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司法解释正式施行,对于触犯多个罪名的环境污染犯罪行为,司法审判依法“从一重罪处断”。
周生贤表示,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看环境问题,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要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搞好顶层设计,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入手,制定和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形成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要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环境管理制度,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记者了解到,今年国家有关部门将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将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等内容纳入其中;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调整和简化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简化审批流程;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着力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完善排污许可制度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快出台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将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粗放型发展方式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式转变,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定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总体部署。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如,现有法律体系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尚未理顺,体现生态文明的政绩评价考核机制还未形成,对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政府不履行监管责任等不作为行为的监督机制薄弱,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有待建立,市场经济手段运用不足,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行动机制需要完善等,这些都是今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方向。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