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奕奕

两化深度融合、信息消费、宽带中国、4G、移动通信业务转售……这些竞相绽放的热词串成了2013年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主旋律,也为2014年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崭新的创新空间。

纵观2013电子信息产业的运行走势,不难发现电子信息制造业依旧延续往年高开低走的态势,产品进出口额有较大幅度提升,各主要行业发展增速不一,产业投资仍处于低速增长;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也依旧延续稳中有落的态势,不仅行业利润持续回升,嵌入式系统软件和IC设计打破缓慢增长的局面,出现较为明显的回升势头,而且软件出口低迷态势也出现转变,增速企稳回升。

行业景气度不容乐观

2013年前11个月,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收入已经达到11.24万亿元。据赛迪智库预测,2013全年产业规模将达到12.4万亿元,同比增长13.8%。虽然行业依然保持增长,但与2012年产业同比增速19.7%相比,去年产业的增速已经有所放缓,总体的景气度不容乐观。

电子信息制造业2013年1~11月保持平稳增长,受年底翘尾因素影响,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小幅回升向好,对外贸易月度增速创年度新高。但总体需求趋弱的态势仍在延续,产业投资增速仍处于低速增长区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13年前11个月增速持续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呈现放缓态势,但年底略有回升。

出口低迷不振和内需市场需求规模有限,是产业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2013年1~11月,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出口率是13%,并呈一路走低趋势。前11个月软件产业规模同比增长13.7%,考虑到前几年软件行业增幅均在20%以上,整体难言乐观。

电子信息产业2013年前11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然有所回升,但仍然低于同期工业投资增速4.7个百分点,与资本市场对电子行业的热捧形成鲜明反差。展望2014年,在大周期不景气的情况下,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受到压制,全年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低位。

业内专家认为,影响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和投资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徘徊复苏的国内外经济将对产业复苏造成负面影响,二是外资拉动效应会继续减弱,三是社会资本可能会处于观望态度。在这三个因素作用下,预计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和投资增幅可能会分别保持在11%和15%左右。

行业增速差异化明显

从行业来看,各主要行业增速继续差异化,逐渐呈现出领军行业、平稳增长行业和缓慢增长行业的“三级梯队”态势。

领军行业是通信设备行业,平稳增长行业包括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器件制造业,缓慢增长行业包括电子元件制造业和计算机制造业。预计2014年主要行业增速将持续分化,在4G牌照发放的刺激下,通信产业增长有望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领军行业近两年来增长遥遥领先,起到关键示范引领作用。自2011年11月以来,通信设备行业连续25个月位居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各主要行业增速第一。

平稳增长行业增长基本与行业整体增速持平,发挥稳定作用。2013年1~11月,电子器件行业实现较快增长,同比增速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家用视听行业因国际彩电市场价格提升开始趋稳,但由于家电下乡补贴政策预支的内需消费,短期内产量有所下滑,行业增速略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

缓慢增长行业拉低整体增长速度,有待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计算机行业受全球PC市场连续多月低迷的影响,增速持续下滑,约低于行业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电子元件行业约低于行业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由于计算机和电子元件行业量大面广,占产业产值超过40%,对产业实现快速增长有着巨大影响,有待进一步挖掘这两个行业的发展潜力。

两化融合深入推进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等深入展开,在行业、企业和区域层面均取得明显成效。

为进一步推动两化融合深入发展,工信部启动了《两化深度融合五年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开展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工作,同时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开展了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工作和电子商务集成创新试点工程,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营造两化深度融合良好环境,激发企业行业内在动力。

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是工信部在区域层面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载体,自从2008年10月第一批两化融合试验区的批复到2013年5月第二批两化融合试验区通过验收,两批共16个试验区都圆满完成工作任务。第二批试验区起点更高,推进体系更加科学化,对工业经济发展贡献良多。据不完全统计,3年来,第二批8个试验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7%,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长11.57%,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6.64%。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的同时,催生了全球协同设计、精益制造、制造服务化等新型业务模式,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也得到显著增强。

(摘自《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