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高皓亮

15年前,全身多处骨折、高位截瘫的小女孩李玉川来到这家医院,医生徐屹用“多想一点”的努力保住了她的手腕,失去下肢的女孩从此用双手撑起“梦想”。15年后,已为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的李玉川再次来到这家医院,点名找到当年的那名医生,带着“我就是相信他”的决心,要求取出在另一次手术中被植入体内的三颗钢钉。

做过不计其数类似手术的医生早已忘了当年的那台手术,倒是女孩和家人却始终记得,医生握着女孩手臂,轻轻活动手腕的情景。

几声脆响,应声落入托盘的三颗钢钉,见证了这份跨越15年的医患信任。

“我就是相信他”——

15年后医患“再相见”

“我记得你们两口子,你们女儿当时住了好长时间。”这是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医生徐屹时隔15年后再次见到李富宝夫妇时的第一反应,老夫妇俩没有大的变化,只是他们身后那个当时全身多处骨折、高位截瘫的小女孩,如今却有些认不出来了。

1998年,在南昌市二十一中就读初一的李玉川被一名精神病患者从教学楼5楼抛下,全身23处骨折、脾脏切除、高位截瘫,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了多次手术。15年过去,李玉川时常无故发烧,医生诊断有可能是体内异物所致。

1999年,因髋臼骨折,李玉川曾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做了髋臼成型手术,当时植入髋骨部位的内固钢钉一直留在体内未能取出。当时做手术的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专家胥少汀如今已近百岁,早已放下了手术刀。时间久远,加上存在一定风险,李玉川的父母在北京找过多家医院咨询取出钢钉,没人“敢”再做这个手术。

就在父母一筹莫展时,李玉川自己却想到了当初给他做过手臂骨折手术的徐屹。“我相信他一定能帮我取出钢钉”,这是记者采访时李玉川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而这份信任源于15年前徐屹的一个手术康复方案。

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做第一阶段治疗时,徐屹为李玉川做左手手臂骨折手术。为了尽量保住手腕的功能,徐屹没有按照固定疗法,而采取了较为“冒险”的积极疗法,提前抽取手术部位钢钉,进行手部功能训练。手术三个月后,李玉川的左手已经活动自如。

“正常人是无法理解双手对高位截瘫患者的重要性的。”李玉川告诉记者,后来父母带着自己辗转山西、北京多家医院进行康复治疗,见到很多和自己有类似遭遇的病友,但他们的手腕几乎都是“长死”的,大多失去了原有功能,不能像李玉川的手腕一样自由活动。

“关键是互相信任,患者信任医生,我们的负担就会小很多。”和15年前的“冒险”治疗方案一样,由于时隔太久,三颗钢钉已经完全被骨头“埋住”,完全有可能取不出来,此次手术存在一定风险性。

1月6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手术室,徐屹和同事们为李玉川进行手术,三个多小时过去,和李玉川一起生长了15年的三颗钢钉被成功取出。2月19日,徐屹再次检查确认,手术取得成功,李玉川体内再无植入物。

从“灰色天空”到“彩色世界”——

“断腕女孩”擎起逐梦画笔

眉眼弯弯,披肩短发下一张清秀的脸上满是笑容,这是一个爱笑的女孩,如果不是坐着轮椅,没人认为这个青春女孩和她的同龄人有什么不同。从高位截瘫少女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一学生,正是那只活动自如的手腕给了李玉川笑容,让她的天空不再只是一片灰色。

“小时候还做过当舞蹈家的梦想,受伤后什么都不敢想了。”躺在病床上的李玉川经常看窗户外面的天空。2002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的一名领导在媒体上看到李玉川的遭遇后,邀请她进入学校综合艺术部学画画。离开校园四年后,在北京香山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李玉川重新返回校园。

“躺在病床上看窗外,天空始终是灰色的,直到拿起画笔后才发现原来世界还是彩色的。”李玉川说。

重新走进教室,一手扶画板,另一只手抓起画笔,李玉川最先想起的是徐屹在病房里帮着她活动手腕的情景。“一只手捏住手臂骨折部位,另一只手轻轻上下活动手腕。”模仿着徐医生当年的动作,李玉川告诉记者,当时她并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只知道徐医生和护士很喜欢她,经常“握手”逗她玩。

2008年,李玉川以文化课512分的高分和优异的专业课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期间她的作品入选2012年“精神与历程——中央美术学院60年素描大展”。同年7月,李玉川毕业并取得学士学位。2013年7月,李玉川考取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有梦想的人总会创造出有颜色的东西,是徐医生帮我举起了追求梦想的‘画笔’。”李玉川说。

“上医医心”——

医患双方需共搭互信桥梁

“他只是略胖了一些,基本没什么大的变化。”再次见到徐屹,患者一家感激不尽。而做过无数类似手术的医生却早已淡忘了这名女孩的模样,只知道她曾经是自己主治过的一个病人。

“直接固定疗法安全稳当,但手腕也就直接‘长死’了,正常人无法理解双手对于高位截瘫病人的重要性。”徐屹至今想起,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小女孩的双脚没了,双手的功能可不能再受影响了。

15年过去,曾经的年轻医生已届不惑之年,当年的小女孩也成长为一名“追梦”青年。但在徐屹看来,变化更大的却是医患之间的这份信任变得越加“珍稀”了。

“冒一定风险,站在患者日后生活的角度上选择治疗方案,这体现了医者救死扶伤崇高的职业精神。”江西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马雪松认为,缓解当前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医务工作人员应该主动作为,要赢得患者的信任,首先需要坚守这份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

“现在的患者不相信医生了,他们总认为医生没有用最好的治疗方法,而是选择最赚钱的治疗方案。”徐屹认为,医生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但患者也需要给予更多信任和支持。“因为患者和医生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治病’。”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这是《国语·晋语》中关于医官的论述,寓意高贤的医生能为国家除患祛弊。当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生的诊疗桌上常备防范患者伤害攻略,患者琢磨医生是谋财还是治病,其实核心问题就在于整个社会信任的缺失,“上医更需医心”!

“人心不可失,医患矛盾里没有赢家。”马雪松告诉记者,缓和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需要从制度层面加强医患沟通、增强互信、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诊疗方法入手。同时,医患双方还需换位思考,给予对方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只有这样,医患关系才有望回归正轨。

(新华社南昌2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