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 徐建勋 杨 凌 何 可
2月18日,雪后初晴。明媚的阳光下,巩义竹林镇成片的红瓦房映着皑皑的白雪,分外美丽。房檐上滴落的雪水,滴滴答答响成一片,由远及近汇成了一曲动人的乐章。
从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村到如今的明星镇,竹林在3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3年,全镇完成社会总产值50亿元,比1983年增长2500余倍;向国家纳税2.3亿元,财政收入6900万元,分别比1983年增长上千倍;人均收入由1983年的87元跃升到26000元,增长320多倍。
明星镇竹林还拥有一系列“明星”称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30多项,曾先后迎来三任党的总书记亲临视察。
是什么造就了科学发展的“竹林传奇”?是什么支撑竹林始终稳健地走在康庄大道上?
“竹林发生的历史性巨变,一条重要经验是:坚持30年开展‘三评’活动,充分发扬民主,吸纳群众意见,汇聚群众智慧,接受群众监督,按群众意愿和要求解决问题、干事创业,走出了一条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发展之路。”镇党委书记赵明恩说。
以“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为主要内容的“三评”制度历经完善,最终成为竹林坚守30年的“传家宝”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竹林还是一个穷山村。
穷则思变,不少能人开始走上办企业、做生意致富的道路。看到村里有人致富,不少村干部也动心了,有3个支委只顾自己办企业,8个生产队干部忙着自己做小生意。严重的时候,甚至村里的党员会、支部会都开不起来,更别提带领大家一起致富了。
面对这一困境,1983年“七一”前夕,时任村支书赵明恩和副支书李书转,召集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讨论竹林的出路。会议亲历者李虎山今年已经80多岁了,对当时的情形还记忆犹新:“那次会上,大家讨论得很激烈,原打算开三天的会一下子开了七天七夜。”
大家对只顾自己发财,丢下群众不管的干部提出了批评,会议集中群众提出的72条意见和建议,最后形成三项决议:只顾个人富不能当干部,当干部就绝不能只顾个人;党员干部要集中精力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党支部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思想道德建设。
以“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为主要内容的“三评”制度由此发轫,后历经完善,最终成为竹林坚守30年的“传家宝”。
“三评”每年两次,活动中,党员向群众代表述职,让群众评议;党委、支部及其成员向全体党员干部述职,让大家评议。群众评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对党员干部提意见鼓励指名道姓,毫无保留。党员干部对照检查向群众反馈,作出落实整改计划。支部和党委归纳党员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建议,列入下一步工作目标。
“三评”内容很广。从关系竹林发展的重大决策,到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从解决涉及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到分给群众的面粉、物资的数量、质量;从党委成员、支部委员遵纪守法表现、决策水平,到个别党员干部占小便宜,开会迟到、打瞌睡,等等。
竹林镇牛师兄公司是家养殖企业。在2008年的“三评”活动中,群众提出:公司的养殖业污染环境,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公司董事长、支部书记蒋志民立即上马沼气工程,2010年,沼气池建成,环境污染问题彻底解决,动物粪制成的沼气还可供周边数百户居民使用。
多年来,竹林通过“三评”收集的上万条意见建议,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赵明恩说:“‘三评’是一面镜子,每个党员干部表现啥样,我们工作做得怎样,照得一清二楚。”
“三评”评出了好党风,架起了“连心桥”,竹林的党员干部真正成了群众信服的贴心人、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当党员像党员,当干部像干部。”这是竹林镇家喻户晓的一句话。
“你得干出来实实在在的事儿,让大家看在眼里,才对得起党员的称号。要不然评的时候你就没有东西说。”镇西街居委会第4居民组老党员刘茂竹告诉记者,“群众拿起笔,优秀、合格、不合格三项,给你划拉哪个就是哪个。在竹林,哪敢有不像样的党员!”(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