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黎明

和惠州结缘快10年了,这个有山有水的城市和家乡信阳有诸多的相似,同为宜居城市,山水秀美,民风淳朴,文化传承有序。因为大家族在惠州扎根,每年春节我也从千里之外的信阳赶赴惠州参加大家族的新年聚会,无形之中,我也把它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

那些年和事

第一次去惠州是2006年夏季,那时大家族中大表弟带着大姑先行试水了,在惠州靠近西湖边的一条老街上经营一家门店。时逢盛夏,路旁树木成荫,湖边更是清风徐来,很是宜人。那时的大表弟还不到20岁,因为能干,吃苦善于经营,他的生意蒸蒸日上。两年后,他开办了自己的工厂,五年间,从一个家庭小作坊发展到如今拥有两栋厂房,50多名工人的公司。而他从一个稚气的少年,成长为一棵可以遮风挡雨的大树。如今的他偶尔会开着他的大奔,带着家人沿着他们曾经一路打拼过的地方缓缓行进,一路风尘,一路艰辛也许只有他清楚。

大姑一家在惠州创业安定后,父亲的弟弟妹妹在大表弟的说服下陆续来到惠州,都经营着门店,大小不一,主打产品不尽相同,距离不远,彼此互相照应。而80多岁的爷爷也从最初逢人夸自己的孙子辈出多少个大学生,到开了多少厂,如今更是喜夸自己的重孙们都很乖。这些在惠州出生也将会在惠州成长的我的侄子侄女,对他们来说,惠州就是他们的家乡。只是爷爷,家乡有他70多年的记忆,难以忘怀,而惠州的四季如春,又使他流连忘返。

那些习俗和传承

在儿时读书印象中,惠州似乎是蛮荒之地。而这些年我有机会经常去看看,方明白世易时移,惠州人敬畏祖先,传承习俗,热爱运动,渴求知识,和家乡的人们有很多相似之处。

印象最深的就是过大年的祭拜。惠州人过年,门前必放两盆巨大漂亮的缀满果实的金橘,上面粘上喜庆的红包,过年的气氛一下就出来了。祭拜就更是讲究,除夕当天必选定吉时,在院子正中放张桌子,桌子上摆放香炉,新鲜水果及肉类供品。一家老少一字排开,由一家之主点燃香,每人3根,大家一起虔诚地鞠躬敬拜,默默祈祷。吉神、财神、喜神、祖先牌位及天地四方。这勾起我儿时的记忆,那时过大年我们小孩子都要在爷爷的指引下跪拜家神、门神、灶神、床神等,场面热闹而喜庆。

正月初二,我带上儿子和侄子去惠州市科技馆。但让我和小朋友们有些惊呆的是,这里居然人潮涌动,父母带着子女,爷爷带着孙子边走边讲解的场景随处可见。而孩子们在一些可以自己体验的仪器旁逗留,兴趣盎然,兴奋不已。

正月初三,全家总动员红花湖骑行。到了目的地,更有些瞠目结舌。人们倾城而动,感受春天。一路欢笑绕湖骑行的、轻松自在健步如飞的、独辟蹊径走小路爬山的……让美丽的红花湖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和动感。绿道两旁醒目位置有知名摄影家拍摄的本地照片,美景如画,如画美景。在运动中迎接春天,感觉真好!

东坡先生和两个城市

信阳和惠州不仅有着极其相似的地理环境,而且都与东坡先生有着关联。

说起惠州的西湖,还停留在儿时读东坡“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诗句中,在不同的时节漫步西湖品味东坡的诗,自己都有些飘飘欲仙了。清乾隆学者黄安澜在其所著的《西湖苏迹》一书中说得好:“西湖(惠州)山水之美,藉(东坡)品题而愈盛。”大文豪苏东坡,北宋绍圣元年,因“讥讪先朝”的罪名被贬到惠州。在惠州三年,写下了一百九十多首诗词和数十篇散文序跋。东坡居惠,勇于为义。因此,西湖的许多建筑物留有纪念他的名字,如苏公桥(西新桥)、迟苏寺、东坡亭、东坡祠、苏堤……甚至东坡肉,东坡扣肉、东坡酒家等。

我的家乡信阳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寺院和东坡先生很有渊源,某种意义上说,一座寺院成就了他,他成就了一座寺院。“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南下途中,于光山净居寺暂住。净居寺作为天台宗发源地,含天地之灵气,孕佛法之义理,适合流放中的苏轼调心养气。可以说,苏轼对佛法义理的自觉从净居寺开始,其与居仁和尚的交谈是重要的契机。净居寺居于大苏山,旁有小苏山,有慧思结庵的典故,故为三苏环绕。苏轼将净居寺视为自家之山,灵魂的家园。苏轼为了净居寺写下千古名联,“四壁青山,满目清秀如画;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每每读之,似乎东坡还在坐在门前的银杏树下读书,饮茶。品茗之际,还发出“淮南茶,信阳第一”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