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 靖 肖 胜

孙浩然 郑 烨

信阳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特色明显。在国家出台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中,信阳是河南省唯一被纳入国家着力培养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的省辖市。在今年市“两会”上,乔新江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14年工作重点,就包括围绕构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着力在资源融合、产业升级、市场开发、精品线路打造和公共服务提升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大别山红色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

信阳红色旅游备受青睐

为进一步做好红色旅游、挖掘地域文化、繁荣信阳经济,今年市“两会”期间,部分代表、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信阳今后应在深度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信阳。

今年春节期间,我市红色旅游备受青睐。作为全市红色旅游的主力军,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又迎来一次旅游高峰,日接待游客近1800人次,七天长假期间免费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成为节日红色旅游市场的一大亮点。

春节期间,我市旅游活动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氛围浓厚,“红色游”、“信阳茶乡文化游”、“美丽乡村欢乐游”、“迎新春祈福游”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参与,旅游市场实现了“开门红”。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51.8万人次,同比增长12.1%,旅游总收入10.61亿元,同比增长31%。

“这些都归功于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张宗和委员谈起红色旅游,感慨颇多。他说,红色旅游的开展,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实实在在的出路。

红色旅游带动6.5万人就业

信阳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山清水秀,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的美誉。这里受革命前辈之恩泽,有着红色文化的深厚积淀。中国共产党领导信阳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遗址,又为信阳人民留下了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与信阳的风景名胜区、独具特色的山水交相辉映,构成了信阳红色旅游资源独有的特色。

信阳的旅游呈现出“红绿结合、以红促绿”的特点,成为全国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共同发展的典范城市,是国家重点培育的12个红色旅游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红色旅游,正成为信阳旅游的一大亮点。2013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1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5.7亿元;红色旅游带动直接就业1.5万人,间接就业人数5万人。

红色旅游的开展,有助于信息、资金、技术和财富向老、少、边、穷地区流动和转移,从而促进这些地区尽快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李高岭代表说,信阳有良好的山水资源和交通优势,建议把发展旅游业放在重要位置,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相关县区统一协调,统一推进,把信阳建成休闲度假养老之城。

发展红色旅游应注重挖掘内涵

近年来,我市推出了以鸡公山、南湾湖、汤泉池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以新县“红色景区”为依托的红色旅游,以灵山寺、贤隐寺、净居寺为依托的宗教文化旅游,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比重日益提升。由红色旅游带来的效益年年提升。刘耀林代表说,今后信阳应继续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进一步挖掘红色旅游的内涵,精心培育和着力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导游人才,真正把红色旅游做大做强,让老区人民受益致富。

季翔代表指出,红色旅游一定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对旅游景点的内容严格把关。她说,红色旅游景点的讲解不能像自然景点或人文景点那样,人为地尽情演绎发挥。红色旅游本身就是历史旅游,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还有的代表、委员认为,旅游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可以点式发展,红色旅游必须成片连带发展,应加强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大别山红色旅游只有形成带,囊括足够数量的红色旅游景观,才会更具吸引力。

让红色旅游更加红火

在信阳红色旅游资源中,“千里跃进”之旅、“将军故乡”之旅、“红军长征”之旅、“江淮抗战”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已叫响品牌,走向全国,这些都成为信阳旅游业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但是,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的独特价值,挖掘具有时代意义的红色文化内涵,让游客对红色革命精神更具认同感,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从而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随着国家对红色旅游进行新一轮规划,我市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正面临新的大好机遇。我们相信,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信阳的红色旅游一定会更加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