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本报记者)“连续三天看了《信阳日报》刊发的‘两会’特稿长篇报道,深受鼓舞,发展信心倍增。”昨日,正在参加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市人大代表、浉河区金牛山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栗峰告诉记者:“三篇通讯虽然篇幅长了些,但读起来过瘾解渴。”

市“两会”召开之际,本报自2月7日至9日连续三天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了本报记者采写的“两会”特稿《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的信阳定位》、《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信阳实践》、《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信阳答卷》三篇长篇通讯。报道以理性的思维、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信阳近年来以敢为人先的气概,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挖掘并充分发挥前沿、生态、民智三大优势,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下转02版)站位高 气势足 影响大

(上接01版)在中原经济区、产业集聚区和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及成因。报道站位全局、虚实结合、文采飞扬、气势恢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不少干部群众认为,三篇“两会”特稿统一了认识,鼓舞了士气,使大家更加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尤其是在当前信阳正处于爬坡过坎、加速发展的关键节点,该组报道对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注意力集中到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引导到干事创业上来,集中到干好本职工作上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崔俊敏说,信阳的战略定位,是市委、市政府在准确把握发展规律、发展机遇、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中原经济区战略布局。正是坚持了这一定位,我市积极融入,勇当前锋,发挥优势,积极作为,才能在产业集聚区和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2013年,全市13个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约780亿元,增长约28%,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超过50%;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128亿元,增长约2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7%。”市国资委党组书记、主任郑先明认为,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能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领域内产生影响力,是全市上下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结果。《信阳日报》刊发的三篇长篇通讯对我市建设产业集聚区形成的经验和做法及时总结宣传,不仅鼓舞了士气,更重要的是树立了信阳老区人民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务实发展的良好形象,对吸引外来投资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羊山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延虎说,信阳国际家居产业小镇目前的招商和建设工作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亿元,已进场开建企业10家。

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农办主任李雪洋告诉记者:“《信阳日报》对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过程中经过实践检验、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路子、好模式、好典型,特别是在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的体制机制,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上取得的成效和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积极推广,放大经验、提升水平,势必会对今后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工作产生积极作用。”

作为我市茶产业集聚区的骨干企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文新茶业公司董事长刘文新认为,茶叶是绿色农业,也是生态农业、富民产业。这个产业要想做大,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只有形成规模、做大做强,才能形成合力,才能把好的产品推向市场,打出品牌,才能让广大茶农在这个产业链上实现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