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浉河区董家河镇车云山村村民 潘家乐
本报记者 胡瑜珊 整理
上个世纪80年代初责任田到户的时候,我们村里每家都分有茶园,那时候分得少。随着社会发展,感觉那点儿小钱不中了,只能维持温饱。1996年我就走出去,到董家河镇做烟酒副食,做了十来年后,感觉做烟酒副食也不中,没有利润,赚不到啥钱。镇上的茶叶市场建成以后,我就在市场上买了两间门面做茶叶,又租种荒山开茶园,现在茶园有47亩。外面来人买茶叶就到店里看看,愿意上山的就到山上去。
上山买茶、旅游的人多了,我就开了个车云山庄,现在儿媳妇管着呢。每到采茶季节,山庄要请五六个服务员,还有一个厨师和一个配菜的。旺季的时候,7个餐厅预定满了,有的客人就要求吃二轮,可是也不敢多接,怕做不出来,都把客人往外推。那时候,又是茶叶生产,又是山庄生意,又要接待朋友,有时候忙得连朋友什么时候走的都不知道。
俗话说,哪儿的水养哪儿的人。我们山上连蚊子都没有,茶树都不长虫,不用打药的,这三十多年只打过一次药,就是那年闹蝗虫打过。也不用施化肥,每年翻一次,松松土、除除草就行。我的茶叶都是自产自销,最好的一斤卖一千七八百元。我还做点儿红茶,一般都批发给茶店,一年也有十几万块钱呢。以前也有注册商标的想法,但是品牌要做出来了才值钱,做不出来就不值钱了,要想把品牌做出来要有充足的资金,也不容易。
现在做茶加上山庄生意,一年可以收入三四十万元。我在羊山新区买了套房子,就是没有人住,也没装。儿子在采茶季节回来帮帮忙,采茶季节罢了以后就去给他岳父帮忙。这些主要得益于我们市大力发展茶产业和党的好政策,才让我过上了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