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卫东 王 军

伴随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以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凸显,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新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面临复杂形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笔者认为,公民道德建设要体现时代特色,创新方法和路径,必须坚持与社会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同步推进。

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建设同步推进

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是全体公民。当前,我国社会建设正处于由基本成型到逐渐成熟的过渡阶段。公民道德建设有力促进着社会建设的完善,同时社会建设的完善又不断给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二者相互作用、同步推进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路径之一。

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强化公民意识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平等主体地位,依法保证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平等权利,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取正当物质利益。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把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促使道德取向与功利取向更加平衡。

坚持公民道德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相统一。道德要求具有层次性,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应遵循由低到高的递进规律。一方面,我们要设立崇高的道德目标;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将道德目标单一化、抽象化。既要坚持用高层次的道德风范来引领社会成员,又要科学分析社会各阶层的差异特性、社会成员文化水平状态,善于用大众化的道德准则来规范公众,引导公民在道德实践中渐次提高道德要求。

坚持效率与公平的协调统一。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原则,在全社会形成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价值观念,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使每个公民既有平等的参与机会,又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为公民的道德养成营造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健康包容的社会环境、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公民道德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同步推进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道德与法治好比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在社会发展进步中同时发挥重要作用,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与民主法治建设同步推进。

在法律制定及实施过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中,从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多元角度,体现价值诉求和法律宗旨,彰显公平公正的价值导向,不断提升法律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公平性。推进司法公信建设,防止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提升依法执政能力。加快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法制化进程,建设更加开放透明、清廉自信的行政管理环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公务员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构建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及约束机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要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诚信体系。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但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及个人信用信息分散在银行、工商、税务、质监、法院等职能部门,尚未实现互通共享。要建立全国范围的信贷征信机构与社会征信机构并存、服务各具特色的征信机构体系,最终形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为公民诚信建设提供制度约束。

加强网络法制建设。网络对于公民道德建设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就会有效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反之则会影响人们的道德判断、模糊公众的是非界限。要健全网络信息发布机制及网络行为惩戒机制,强化网络道德行为自律。要加强网络立法,依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建设网上美丽中国,营造健康网络文化环境。汇聚网络道德正能量,凝聚网络价值文化共识,消解现实价值共识与网络价值多元的冲突

公民道德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同步推进

我国正进入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全体公民的道德素养提升既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指标,又是其基本保证。因此,公民道德建设要与统筹城乡发展同步推进。

把公民道德建设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要把道德建设与中国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深化道德对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内在牵引作用。要把道德建设纳入小康社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统一规划,注重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道德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着力加强社会工作基础建设,形成鲜明的价值导向、工作导向和考核导向。

努力形成城市新市民道德规范。未来20年,我国将有约3.5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年均城镇间经常性流动人口超过7000万,我国将经历重大社会流动和变迁,整合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职业的道德教育亟待加强。要对不同职业以及城市新兴群体开展分类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城市新迁入群体、城市流动群体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养成城市文明行为规范。

形成城乡一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格局。依托社区学校、市民学校、新市民教育课堂等载体,通过多种形式对市民进行思想道德观念、文明准则和城市意识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文明素养、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努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塑造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包容开放、敢于争先、诚信守法的城市人文精神。强化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社区道德建设,反对陋习。在城市和农村文化互动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