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 炜 实习生 齐传彬

交通拥堵本是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存在的共性问题,但现在也已成为我市中心城区(主要是老城区)的一大“顽疾”。

为什么会这么快就转移到了像我们信阳这样的三、四线城市呢?经过深入调查,综合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的分析,记者发现我市中心城区发生交通拥堵的原因主要概括为:发展规划不科学,路网结构不合理;部分市民素质低,交通守法意识差;公共交通不完善,服务水平不够高;停车泊位数量少,静态交通太混乱。

发展规划不科学 路网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市中心城区人口已达到60万人,逐步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迈进,但在城市建设中,不可否认,我们在对交通需求评价上缺少科学性、统筹性和前瞻性,还没有一部能够科学指导城市交通发展的总体规划。

以市中心城区东方红大道、中山路、民权路、北京大街、平西路、平中大街为中心的区域,集中了城区90%以上的医院、中小学校、大型购物场所和多家酒店(宾馆)。如此众多的人流量汇集在一起,怎么可能不发生交通拥堵?

以学校为例,记者发现在学校分布较多的东方红大道、申城大道等道路周边,每天上学、放学时间段,广大师生、家长大量拥上路面,路面上行人、车辆大幅增加,且这些学校周边停车泊位较少,时常发生高峰型拥堵和集中型拥堵现象。

根据城市畅通工程的评价要求,城市中心道路结构应该均匀,道路间距为300米至400米,密度为5KM/KM2~6KM/KM2。而目前我市中心城区道路平均间距为500米,密度为2.5KM/KM2,且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市规划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我市城区路网结构还基本保持着历史规划建设的“内不成网、外不成环”的格局,交通流量过多集中于几条主干道,交通功能还未形成“微循环”的高效运行体系。

部分市民素质低 交通守法意识差

由于部分行人和驾驶人素质不高、法制观念不强、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行人和驾驶人不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情形在我市随处可见。在西亚和美广场路口,短短十多分钟内,记者就发现了以下几种不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情况:行人不走人行横道线、不看红绿灯、不走斑马线;电动车、自行车不走非机动车道,在机动车道随意穿梭;机动车驾驶人闯红灯、越双黄线行驶、乱停乱放。

交通参与者行为的随意性不仅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隐患,而且引发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三种出行方式相互干扰,干扰了正常的交通秩序,给市区通行带来压力,造成上下班高峰期道路堵塞严重、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成为我市市区交通管理的一大难点。

公共交通不完善 服务水平不够高

按照现代城市建设的标准,城市人口每1万计需城市公交车8辆至10辆,我市中心城区人口按60万计算,需城市公交车480辆至600辆,而我市目前只有241台公交车,满足不了大客运量的需求。而且,我市公交场站等设施目前基本处于“五无”状态,即无停车场、无首末站、无枢纽站、无洗车场和无车辆保养场,少数公交车破旧不堪、车容不整、乘坐舒适性差,候车棚等服务设施也不完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目前,我市公交服务水平还不够高,公交车行驶的准点性和便利性得不到保障,导致市民乘坐公交车比率相对来讲还是比较低的。记者曾专门乘坐2路公交车体验了一次,从信阳师院站到中山路站,这段路程公交车师傅开车用了12分钟,候车及到站上下人用了10分钟,总共用了22分钟。据公交车售票员介绍,这样还算正常,如果遇到节假日或信阳师院学生大批出行,或者赶上学生上学、放学那几趟车,运行的准点性完全得不到保障。

另外,我市主要道路交叉口的交通标志标线不够完善,信号灯配时不科学,配时方案单一,未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时空资源;“电子警察”投入量不够,城区道路交通监控未能实现全覆盖,车辆随意掉头、变更车道等交通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查纠;交通诱导系统尚未建设,交通信息满足不了驾驶人的需求。

停车泊位数量少 静态交通太混乱

按照畅通工程评价体系,每100辆小汽车应有20个停车泊位。目前我市中心城区有51467辆小汽车,却只有1261个停车泊位,缺少停车泊位近1万个,平均每百辆机动车2.45个停车泊位,还不到国家标准的1/8。

市区停车泊位不足,车辆停放困难,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停车难,乱停车”问题日益凸显。连日来,记者观察东方红大道、中山路、民权路等几个主要干道,发现路两边乱停乱放现象比比皆是。另外,在其他一些路段,不按车位箭头停车、压车位线停车、在车位线以外停车现象也十分突出。为了抢占车位、招揽顾客,一些饭店、门市还在其门前的公共停车位旁放置石块等障碍物,或在其门前设置“此处不可泊车”的标志牌。

上述原因虽不能完全概括我市交通拥堵的方方面面,但也说明了许多问题。治理交通拥堵已经纳入相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因为解决拥堵问题迫在眉睫,不治理真说不过去了!

(请继续关注下篇:为信阳“治堵”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