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 靖

昔日打工“东南飞”,今朝归来“创业忙”。

春节将至,信阳市区的各车站又一次掀起返家热潮。“算算出外务工有6年了,也挣了些钱,今年想在家附近开个装修店,这样既能照顾父母,也能照顾孩子。”昨日,刚从深圳返家的平桥区明港镇打工者张涛对记者说。

如今,在信阳,像张涛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不少在外务工人员用自己学到的技术、积累的经验和资金,回到家乡创办企业,实现了由普通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转变。2013年,我市新增返乡人员创办的企业1056家,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者累计超过4.6万人,创造劳务收入502亿元,带动30多万人就业。

我市是劳务大市,如何将“打工经济”更多地转化为当地经济的增长点?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引导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如今,从“外出务工”到“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我市的就业结构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实现了由输出劳动力向引回生产力、由外出挣钱养家糊口向还巢创业报效家乡的转变。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推动了我市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为了让回乡创业者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2013年,我市持续对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放宽准入条件,减免税费,简化手续,给予信贷扶持,在全市树立了“市外资金都是外资、回信阳投资都是外商”的回归创业理念。“不仅如此,市、县(区)两级还分别设立回归创业工业园区,给予重点支持与扶持,为广大返乡创业者提供发挥才智的舞台。”市劳务输出办公室负责人说,“希望这些优惠政策,能吸引更多的在外成功人士返乡投资创业。”(压题照片为罗山县引进的大忠电子有限公司车间一角。本报记者 李小然 摄)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