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世界城市下的北京农村地区,按其最终的演变趋势,将通过城镇化与北京城市整体功能融为一体。因此,北京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之—就是建设具有生产、居住、服务和生态等功能一体化的新型农村社区,并不断发挥其产业聚集、人口聚集效应和文化共同体凝聚力。首先,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非农产业转变时,要保持农民仍然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一。农民要获得稳定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除了充分就业外,还需要有生产要素收入。其次,旧居拆迁向新居搬迁时,既要考虑建设安全、舒适、便捷的现代化住宅,又要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和居住习惯。再次,分散独院生活向社区生活转变时,公共服务设施、活动场地要本着便捷的原则。如此,就能够实现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发展、就业充分,环境宜居、住房舒适,设施完善、服务均等,管理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从而有利于形成首都“国际化中心城——现代化新城——特色化小城镇——社区化新农村’’的新型城镇体系。

(作者:徐永利 王维国 摘自《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城镇化的多种可能性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在经济不断增长的过程中,由产业结构非农化引发生产要素流动和集中,原来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逐渐与城市接轨,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城镇化是个动态的过程,但城镇化不是劳动力、财富等要素向城市单方面聚集,不是“村庄”变“楼盘”,“农民”变“市民”,甚或“市民”变“贫民”。它必须是一定区域内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劳动者素质不断提升、区域经济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区域承载能力持续加强等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建设过程。当前,我国虽然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但同时存在许多弊端。如何有效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现状的城镇化道路,如何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前提下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稳定和谐发展,是探索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必须回答的问题。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的发展、产业的兴盛和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中国要探索的城镇化之路,必须是速度和规模适度、多样化和因地制宜相结合、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并重、市场经济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城镇化,更应该是凸显人的价值、保障农民权益、实现社会和谐的城镇化之路。

(作者:范建华 张睿莲 摘自《学术探索》)

城镇化的关键在人口的城镇化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常识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中除了资本,还有劳动、技术和制度等因素。给定制度和技术,那么劳动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学家通过现有的数据研究发现,我国和发达经济体之间存在一个根本差异,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劳动和技术贡献的,而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本。这体现在城镇化的思路上。现有的城镇人群基本上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城镇原住民;一类是有户口的城镇外来人口;还有一类是没有户口的城镇外来人口。三类人形成三个明显的社会网络,各网络之间相互交流很少。对城镇政府来说,由于这三个相互分隔的社会网络,导致了—系列的问题。首先,社会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缺乏,会降低城镇居民之间的信任度,导致城镇社会资本下降;其次,这种网络分隔导致居民之间信息交流缺乏,知识流动性不足,从而影响城镇创新能力;最后,对第三个群体的忽略直接导致这个群体的人力资本水平徘徊在较低水平,而这个群体是城镇人口增长的主力,那么看似城镇人口增加,并没有带来人力资本的提升,从而无法支撑未来城镇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因此,只有当不同来源的城镇居民能够得到政府的公平对待,在城镇中融为一体,才能形成最大的人力资本,从而对未来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周业安 摘自《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