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慧玲

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安;农业兴,国家盛。

春节将至,广袤的田野上传扬着粮食丰收的喜讯: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公告显示,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0194万吨,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十连增”,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前不久,农业部评审通过2013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信阳市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市,固始县、息县、罗山县榜上有名。

近年来,我市着力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大力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和主食产业化工程,2013年新增高标准粮田76.2万亩,省级示范性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达16个。粮食生产战胜严重旱灾,总产量达117.14亿斤,实现了“十连增”,成为全国29个、全省5个粮食总产超百亿斤的超级产粮大市之一。

沉甸甸的数字,昭示着信阳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昭示着农业和粮食在当好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中的独特分量,昭示着信阳的勇敢担当。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谈何容易?农业比较效益偏低,靠在一亩三分地上“刨食”,小康永远是个梦。于是乎,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种田留给了家中老人,田地撂荒现象日益增多,“谁来种田”成为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中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唯有改革创新,才能念好“粮食经”。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抱团”发展,既能破解“谁来种田”难题,又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前提是通过土地流转,将农户分散经营的“小田”并成“大田”。2013年,我市通过抓好确权颁证、用好政策引导、建好服务平台,使土地规模流转稳步推进。全市耕地流转458万亩,占总面积的53%;林地流转477万亩,占总面积的57%,土地流转基本实现规范化、规模化、常态化。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