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尹安伟)信阳市工商局立足工商职能,积极实施主体活农、品牌兴农、合同帮农和红盾护农“四大工程”,贴心服务“三农”工作,有效促进了信阳农业大市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发展,切实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推进“主体活农”工程,助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专门出台服务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新举措。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服务举措后,市工商局再次研究出台服务家庭农场9条意见和多项“个转企”优惠措施,就促进农业市场主体发展提出了“零门槛、零首付、零收费”制度,落实“六放宽”政策,即放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资格、地域、出资方式、出资限额、名称和经营范围等方面的限制。截止11月底,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240户、投资总额170亿元、入社成员11万人。
专门组织开展引导家庭农场壮大发展新调研。为更好地服务农村市场主体特别是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主体发展,市工商局专门组织开展了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的调研活动,并及时研究出台了服务“家庭农场”9条措施,从注册登记、合同、商标、广告、经纪人等多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自3月4日成立全市首家“家庭农场”——潢川川香家庭农场,目前,工商部门已成功帮扶登记注册家庭农场442家。
推进“品牌兴农”工程,助力农业产品提档升级
成立农产品商标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实施量化考核。研究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商标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商标兴市”和“品牌兴农”工作。成立农产品商标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对发展农产品商标数、“三名”商标争创数、地理标志注册数进行细化考评,并作为年度重要工作考核指标。
以各工商所为基本单位成立了商标发展流动帮扶队。市工商局和各县(分)局分别成立了商标发展小分队,深入到企业、农村、各级农村农业类经济组织开展商标知识宣传和培育活动,实行“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和帮扶,尤其是对农产品商标,实行定人定数定对象措施,帮助及时解决商标发展、运作及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开展分类梯次指导积极推进特色农业品牌基地发展。在充分征求企业、合作社和社会意见的基础上,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梯次,制订驰(著)名商标的梯次发展规划,建立驰(著)名商标梯队培育模式,深入开展“所长联村帮扶”和“商标富农”工作,不断提高当地农产品或土特产品商标注册积极性,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和农业发展。当前,全市共新发展农产品商标89件、河南省著名商标10件,成功申报注册地理标志商标3件。
推进“合同帮农”工程,助力农业经济规范发展
打造合同帮农品牌。市工商局注重开展《合同法》宣传和经纪人培训工作,不断增强涉农市场主体的法律意识,引导涉农市场主体规范发展。另据统计,近两年来,全市工商系统共推行土地流转示范合同逾2000份,办理涉农动产抵押140件,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近万人,引导125个农产品与140家超市进行对接,指导涉农市场主体与7800多户农户签订农业订单,有力地推动了合同农业发展,规范农产品交易行为,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法律保障。
开展信用评价活动。对全市所有从事化肥、种子、农药、农机具等农资经营的企业法人、营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以信息模块的形式,纳入农资经营单位信用评价监管,开展“重合同守信用”和文明诚信企业(商户)的评选活动,全面实施信用等级和分类监管。
推进“红盾护农”工程,保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构建农资监管网络。根据农耕时节和时令特点,多年来,市工商局在全市范围持续开展“红盾护农”工程。采取“坐标式定位、区域化定责”网格化监管,建立市、县(分)局农资维权责任体系,实现“一会两站”和“五进”工程乡村全覆盖,确保12315系统“四级网络”畅通。
构建农资维权网络。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内部协调联动机制和区域合作联动机制,开通红盾微博实现打假护农无断点,利用移动执法终端,开展定向监测。今年来,全市工商系统先后组织开展了“红盾护春耕”、“抗旱保三夏”等多项专项执法行动,全市共检查农资经营主体11733户次,取缔无照经营122户,立案查处农资违法案件232起,受理投诉65件,为农民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36万余元,有效地净化了农资市场,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