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 磊 特约记者 张 伟 文/图
位于豫南明珠—南湾湖上游的浉河区董家河镇,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的原产地和主产区。全镇总面积285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30万亩,茶园面积14万亩;共2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63个村民组,总人口4.3万人。辖区内植被茂盛、生态良好、光照充足、雨水充沛,为优质信阳毛尖和信阳红茶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著名的车云、云雾、集云、天云、连云五大产茶名山全部坐落在董家河镇境内,所产茶叶因形、色、香、味俱佳而驰名中外,被誉为“毛尖故里、红茶新居”。早在1915年,该镇的车云山毛尖与贵州茅台酒齐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8年,该镇选送的“信阳毛尖”茶叶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90年,在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中,又荣获第一名。1999年,“车云山”牌“信阳毛尖”在中国昆明世博会上又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夺得茶叶评比金奖。该镇先后被评为“河南省茶叶明星乡镇”、“中州名镇”、“省级卫生乡镇”、“市级文明乡镇”、连续4年获市级六城联创“红旗单位”等称号,综合实力始终位居全市前列。
近年来,董家河镇紧抓环南湾湖茶文化生态旅游开放式A级景区建设以及浉河区加速推进“大美浉河、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机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紧紧围绕茶产业和茶文化旅游,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载体,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和持续改善民生,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深抓特色产业 实现跨越发展
董家河镇党委书记范振清说:“董家河镇是著名的茶乡,茶产业和茶文化旅游是该镇主导产业,镇党委和政府的一切中心工作均要围绕茶产业和茶文化旅游业来开展”。近年来,该镇党委和政府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以茶产业和茶文化旅游为抓手,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推进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茶产业规模显著壮大。在坚持宜茶则茶、茶林间作、科学规划、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该镇通过加大宣传、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典型示范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态茶园建设步伐。截至目前,全镇现有茶园面积14万亩,干茶产量360万公斤,产值达10亿元。茶农亩均茶叶收入达6000元以上,占当年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形成了以五个名山头为主的高山名优茶,以白马山、三角山、黄龙寺、塔耳湾、河口等村为主的中高档大山茶,以石畈、清塘、李湾、楼畈、余庙、耙过塘等村为主的浅山丘陵中低档茶三大示范种植带。已培育信阳毛尖集团、信阳华祥苑茶业有限公司、信阳红茶业有限公司、信阳广义茶叶有限公司、信阳山国饮艺茶业有限公司等10多家市级重点茶叶龙头企业,其中绝大部分龙头企业在该镇建立了高标准现代化茶叶种植加工基地。知名茶叶品牌日渐增多。其中,经多年培育,五云茶叶已成为信阳毛尖中影响最大的品牌之一,“九拓”、“广义”、“御品峰”、“西山丰”、“贤峰”等品牌也声名鹊起,成为董家河茶叶品牌中的新生力量,并成为市级以上著名茶叶商标。目前,该镇共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协会等茶叶专业经济组织56家,吸纳农户近8000户,人员34000余人,辐射带动全镇75%以上茶农增收致富。
茶文化旅游蓬勃发展。该镇以环南湾湖开放式3A景区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培育茶文化旅游。进一步规划建设好广义茶印象园、余庙裕申植物园、天云华祥苑茶庄园、集云茶生态体验园等园区,大力发展独具茶乡特色的“农家乐”旅游经济,加快推进以车云山千佛塔茶文化旅游和“九瀑水寨”茶文化生态体验游为重点的旅游项目建设,以茶促游,以游兴茶。今年,已吸引各地游客8000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余万元。
深抓项目建设 增强发展后劲
董家河镇非常重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长期坚定不移地实施“大招商、招大商”、“引凤回巢,返乡创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本镇产业资源、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积极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招商环境、完善招商服务,努力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全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全力服务项目建设。
坐落在清塘村的清塘民居示范小区是典型的徽派豫南民居建筑风格,总投资300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投资2600余万元,新建商住房90多套,完成建筑面积近20000平方米,同时新建400平方米的标准化幼儿园一座,建成高标准品茶会所及社区服务中心一处,新建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小区休闲娱乐广场,小区全部装配太阳能路灯40余盏,并配套有超市、宾馆酒店、公厕、污水处理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清塘民居示范小区因其规划设计别具一格,属典型的徽派豫南民居建筑,基础服务配套设施齐全,注重环境生态保护和能源节约,得到了市、区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许。承建商张荣生告诉记者:“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尹保斌曾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并称赞我们这个小区是‘典型的徽派豫南民居建筑群,蕴含江南古镇风格’,我们一定抓好施工安全,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力争早日使清塘民居示范小区建成投入使用,把它建设成为环南湾湖旅游带上一个旅游亮点。”
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发展。该镇“水韵茶乡”楼房新型农村社区,已完成投资12100万元,新建商住房220余套,完成建筑面积85000多平方米,完成社区河道拓宽改造和雨污分流管网建设,新建成入口处群众休闲广场和社区服务中心,新建过河桥梁三座,在建一座,河道两岸护坡及沿河步道(包括亲水平台等)完成2600多米,百家来超市已经投入运营,社区高标准中心幼儿园已经建成,镇新卫生院及社区图书馆即将完工。天云华祥苑茶庄园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投资13050万元。信阳驼峰茶业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兴建的综合开发项目茶叶生态园已初具规模。信阳九州精工仓储基地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集聚区标准化厂房租赁和生产线设备安装,目前生产经营良好。陈湾馨茗现代生态观光农业园项目,已完成投资800多万元,现正进行园区观光道路和土地规划整理建设。九瀑水寨生态旅游观光项目,已完成投资3000多万元,现正进行景区循环道路和部分景点建设。睡仙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程也已正式启动,现正进行睡仙桥街区83户民居改造施工以及景区服务中心、停车场、招呼站、垃圾、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镇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已完成征地、规划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正在施工建设。
深抓环境治理 构建生态文明
“董家河镇是山区乡镇,也是林业大镇,森林覆盖率达到82.6%以上,良好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秀美茶乡的良好生态环境。”董家河镇党委书记范振清说。为保护好董家河良好的生态环境,该镇党委和政府通过狠抓环境保护、卫生创建、规划建设及污染源治理等措施,努力建设茶乡生态文明。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该镇党委和政府树立保护好生态就是最大政绩这一执政理念,在城镇建设、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严格坚持环保第一、生态优先的原则,严格林政管理。该镇农办与区林业局林业稽查队联合巡查,严禁毁林开垦、挖山建房,坚决制止乱砍滥伐和以罚代管行为。要求引进项目必须符合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必须取得环保、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在建项目必须做到垃圾清运及时、污水处理到位,否则,镇环保部门下发停工整改通知书,强制整改。
深化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该镇持续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目前,新修和整修镇区道路3公里,更新维护路灯30余杆,绿化广场、河堤3000多平方米,绿化道路60多公里,高标准清理整修河道4.2公里,正实施新建上畈小区高标准双向桥梁一座,新增标准化垃圾屋8座,更新配齐垃圾桶等环保设施,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全天候保洁,镇区实现硬化、亮化、美化、绿化。深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按照“户分、村集、乡运”的模式,要求所有村设置垃圾收集箱、垃圾中转点等环保卫生设施,明确专人负责,定期清运处理。引导群众积极搞好居家环境卫生,居家住户要达到房前屋后绿化、美化,生产、生活用具堆放整齐有序,室内干净整洁、厨房、卫生间无异味。要求村支书(主任)带头示范,镇政府统一组织观摩考评,以达到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目的。并设立“茶乡印象栏”,将全镇各村、各单位环境卫生整治情况在印象栏中公开展示,由全镇群众观赏评判。
积极推进生态人居建设。该镇扎实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逐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推进楼房新型社区和清塘居民示范小区建设,完善雨污分流、污水治理和绿化美化等基础服务设施,实现社区建设管理生态化。持续抓好睡仙桥、驼店、黄龙寺、新店四个小集镇的规划管理,逐步完善其配套服务设施,强化其服务功能,努力做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社区文明。启动镇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加速推进环南湾湖重点湖泊保护试点工程。加快推进睡仙桥街区民居改造工程,启动睡仙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程,全力打造“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美丽宜居村庄”,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新思路。加强污染源治理,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态的理念,加强茶园管理,优化防治措施,杜绝使用化肥和高残留农药,推广黏虫板、诱虫灯等物理、生物治虫防病新技术,大力发展生态有机茶,减少农业污染。强化措施,严禁境内企业污水不处理达标直接外排,坚决控制工业废水污染。积极开展“农家乐”评星定级活动,规范住宿餐饮业文明卫生行为,提高“农家乐”管理和服务水平,减少来自“农家乐”餐饮服务业的污染。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杜绝乱扔乱丢垃圾、向河道直排污水的现象,搞好室内外卫生和庭院内外绿化,改善家庭居家环境,减少居民生活污染,提升群众居住和生活质量。
关注改善民生 促进和谐稳定
董家河镇党委书记范振清说:“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镇党委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切实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该镇党委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狠抓民生工程建设,着力解决群众的困难和疾苦,努力营造平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
加强村支部建设。该镇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增强支部凝聚力。抓组织队伍建设,提高支部战斗力。加强党内作风建设,增强支部向心力,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构建和谐乡村建设的战斗堡垒作用。该镇石畈村在村支书柴照勤的带领下,建立强有力的村班子。多年来,为本村新修村组道路16公里,引进一家投资5000万的信阳红茶加工厂,新建占地50亩,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宏盛农民新村。化解群众矛盾纠纷、解决群众困难的事例不计其数。截至目前,该村没有一例群众上访事件。
积极开展社会矛盾大排查,及时化解土地林权纠纷、邻里矛盾和婆媳纠纷等不稳定因素。多年来,该镇信访工作一直走在全区前列,连续4年被评为市级信访工作“四无”乡镇,今年有望实现市级信访工作“四无”乡镇“五连冠”。
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立专职治安巡防队伍,完善技防人防设施,强化每天巡逻、“大走访”等措施,不断提升平安创建水平,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截至目前,该镇没有发生一起治安刑事案件。
认真贯彻执行粮食补贴、良种补贴、“两免一补”等惠农政策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继续抓好“五保”、低保、“新农合”和“新农保”及城镇医保等工作,确保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抓好当前民生工程建设,切实做好镇区安全饮水、镇区道路整修、水库除险加固、漫水桥升级改造、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开展文体活动 倡导社会风尚
董家河镇党委书记范振清说:“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该镇积极开展各种乡风文明的群体活动,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送”到群众的家门口,把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引”到农民家里。
深入开展乡风文明教育,培养农民群众良好的道德风尚。该镇不断丰富群众的理论和法律知识,强化群众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组织党员群众开展“看变化、找差距、谋发展”大讨论,培育群众积极进取精神。积极开展各类文明先进的评选活动,把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同当前农村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整治村容村貌、居家环境卫生、改水改厕和修建镇村组道路为突破口,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和“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遵纪守法户”和“婚育新风进万家”等形式的群众性创建评选活动,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每年利用节假日和农闲时节,组织群众开展健身舞、篮球比赛、文艺晚会、收看数字电影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举办“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拒绝毒品、珍爱生命”等宣传活动,同时利用镇文化站、防汛喇叭广播和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出现的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深入持久地组织开展结对帮扶,捐资助残、救助孤儿等多种形式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形成互帮互助、真情温暖人间的良好文明社会氛围。
范振清最后告诉记者:“建设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一项基本内容,我们要通过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让董家河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茶更香、民更富。董家河镇党委和政府将紧紧抓住当前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美丽乡村的历史机遇,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发挥好资源优势,不断做大做强特色经济,争当‘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践行者和排头兵,实现董家河镇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的全面跨越发展。”
链接>>相关资料
2013年7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进行城乡一体化试点的湖北省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他说,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习近平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信阳市市委书记郭瑞民也在2013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发表了《以改革精神建“美丽乡村”》署名文章。文章中指出: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定要谋划好、协调好、实施好。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住房和环境的改善,也是文明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深化农村改革,才能让美丽乡村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农民真正“美”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