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田 明 袁 青)根据城市建设的需要,我市所有的批后建设项目都已纳入到了规划监察“网格化”管理。

“网格化”管理的实施,为及时发现、制止并有效查处各类批后违法建设行为,强化监察队伍的监管责任都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实现了规划监察管理由被动执法向主动执法的转变,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网格化管理体制,对遏制违法现象、减少违法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断提升了规划监察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严格片区划分,落实管理责任。根据市政府职能分工,市城乡规划管理局负责浉河、平桥主城区内的批后项目监管;其他城区的项目管理由各管委会负责;城市规划区内的未批先建等违法建设项目由市城管执法局查处。

为此,市规划监察支队把浉河、平桥主城区分为三个责任网格片区,每片责任网格区由一个大队管理,在责任网格片区内根据监管的批后项目,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单元区,定人定位,大队长对各自辖区负责,支队领导全面负责并分区包干。每个片区由一名大队长负主责,队员责任落实到具体项目中。在网格片区出现违法建设问题行为后,视情追究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实行批后项目分包人头跟踪监管责任制,从项目放线开始,实施了哪个队员参加放线哪个队员跟踪监管的办法,把每个项目的监管任务落实到具体人责任人。同时,在每个批后监管项目自放线之日起明确两名队员为项目监管责任人,在建设工程开工前,由监管责任人向建设单位送达《信阳市规划监察支队批后建设项目跟踪管理告知书》、并及时填写《信阳市规划监察支队建设项目跟踪管理卡》、告知批后监管工作流程和要求。

把握“五级定验”,实行动态监管。牢牢把握开工放线、验线、验基础、验主体、及竣工规划核实的“五级定验”制度,对处于关键节点、位置的建设项目务求看死钉牢、旁站监督,做到不出现偏差和纰漏,确保项目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到位,做到情况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处理,制度在一线落实,预案在一线安排,措施在一线部署。

按照“项目到队、环节到人、分级督查、责任追究”的工作机制,做好日常巡查,着力在及时发现上狠下功夫,并做到及时处理、及时上报,确保职责履行到位。为随时掌握项目建设动态,支队建立了责任大队和责任人“两级”巡查日志,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认真进行记录,并做出分析、预判,做到早着手,早谋划。同时,为确保巡查日志记录及时、完整、有效,对巡查日志落实情况实行专人负责,严格把关,坚持不懈地实施月排名和工作例会通报制度,将结果公示,作为年末考核的主要依据。

建立联动机制,实行跟踪监控。对前期遗留、长期处于停工状态尚未整改的,出现违规苗头没有形成事实的,即将处于节点、有待重点监管的,存在违规现已需要特别关注的,以及敏感部位、重要区域的建设项目,及时纳入工作台账,实行常态化跟踪监控。每周进行专题研究,分析情况,查找路径,研究对策,做出研判,并在日常巡查的基础上,进行不间断督促检查,着力做到查漏补缺、双向互动,确保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对违法建设行为,运用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采取媒体曝光、联合执法等措施,督促建设单位进行整改。对违法建设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时,一律按照《河南省住房和建设系统行政处罚裁量标准》相关条款进行处罚,以此保证城乡规划部门公正、公平执法,杜绝滥用职权和自由裁量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