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宗 宣)今年以来,市民族宗教局围绕市委、市政府“关注工业、学习工业、研究工业、支持工业”的工作思路,立足本职,发挥部门优势,积极服务工业发展,力推民族企业做大做强。
把握时机,民族定点企业总量增加。该局抓住“十二五”重新申报全国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的有利契机,找准契合点,加大申报力度,在全国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我市共有8家企业被定为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产品涉及清真食品、民族成药、少数民族日用品和边销茶等,比“十一五”新增2家,增幅居全省前列。
严格管理,民族商品质量有保障。该局一方面要求企业按照市场行业标准管理生产,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和优化;另一方面突出产品的民族特性等,狠抓民族特需产品质量。指导华英、黄国粮业、山信粮业等企业成立清真食品管理办公室,明确职责、措施到位,保障我市清真食品的信誉。
加强培训,企业政策执行能力提高。该局加强与财政、人行部门的沟通协作,共同抓好上级有关财政政策的落实;组织定点企业参加政策和业务培训,增强企业对民族特需商品供应的责任意识,提高企业政策执行力。
服务推动,落实优惠政策实现新突破。该局加强对定点企业的跟踪服务,实行民族企业服务“绿色通道”、相关职能部门议事协调、政策执行回访、联合调研督导四项制度,执行国家对定点企业优惠贷款贴息政策。今年前三季度,该局协调金融部门为定点企业落实流资贷款余额18亿元,争取国家财政贴息贷款已突破3500万元,同比增长33%。
搭建平台,民族企业影响力显著提升。该局积极推荐民族企业参加河南省少数民族企业协会、省清真食品行业协会,扩大企业影响力。每年组织清真食品生产企业参加青海国际清真食品展销会,宣传推介我市清真食品企业和品牌,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结对帮扶,民族企业、民族乡村共同发展。该局引导民族企业回报社会,在民族定点企业和少数民族聚居乡村之间开展“两帮一扶”活动(民族定点企业积极帮助“结对”民族聚居村实现就业转移、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活困难、扶持民族聚居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我市定点企业帮助民族聚居村实现就业转移1000余人次,投入扶贫资金21万元,完善基础设施项目2个,为40户贫困家庭解决了生活困难,带动了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乡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