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吴正宇 通讯员 李 玲)昨日,一场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演出在光山县罗陈乡精彩上演,花鼓戏队、旱船队、皮影队、地灯戏队等20余支文艺团队,以观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为当地群众送上一份丰厚的文化大餐。今年,为让本土文化惠及广大群众,该县已组织这类演出活动50余场,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平台。

近年来,光山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全面做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果。目前,该县已收集光山花鼓戏剧目35个,文字资料20万字;收集光山民间歌曲百余首,光山民间器乐曲、打击乐曲60多种;收集光山民间故事400个,约35万字。其中,光山花鼓戏于2007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光山花鼓戏、光山民舞享有盛誉的文殊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传承活动的有序开展,该县通过收集、整理,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字档案和数据库,进行资料留存,并对24项县级非遗标准的项目在县电视台、光山网等媒体上进行了公示。整理了几十篇发生在当地的民间故事,其中全篇10000多行的长篇民间叙事诗《大智者李少》,完美展现了李少充满睿智、传奇、曲折的一生,是汉民族最长的叙事长诗,被省、市电视台相继报道。创作了廉政作品《罚跪太子》、《和气巷》、《贫与贪》等。加大了对省级非遗项目《光山花鼓戏》,市级项目《光山皮影戏》的跟踪以及资料的收集,帮助其扩大演出市场。成立了光山县花鼓戏研究院,组织专家学者对光山花鼓戏的唱词、曲调、扮相、剧情、结构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升光山县花鼓戏的演唱技艺和演出水平。

为给民间艺人成长创设条件,该县组织了光山县民间艺人才艺大赛,对参赛者进行了评比和颁奖,还组织民间艺术表演团体赴省、市参加展演、汇演30余次。帮助活跃在乡村进行演出的48名优秀民间艺人申报专业技术职称,其中1名已晋升高级职称,2人被省有关部门授予省级“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同时,对现有传承人,建立个人档案,积极帮助创造条件,发挥传承作用,对个人的知识产权依法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