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曾倩雯)近年来,商城县在对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中,创新载体,丰富内容,着力实施流动党员“温暖工程”,既让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不留盲点,又激励流动党员创业回报家乡。
筑牢堡垒,建起“红色家园”。该县实施“牵手工程”,防止流动党员“走失”。树立“千里不断线、离乡不离党”的理念,积极探索“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形式,建立各类流动党支部21个,使流动党员有地方落脚。采取“一联一”或“一联多”的方式,选派责任心强的入党积极分子每月至少联系一次流动党员,做到所在地点清、从事活动清、思想状况清、变动情况清,并将情况记录备案。构建县、乡、村“三级一体”的流动党员动态管理信息网,准确掌握党员流动情况,有效防止“走失”。目前,全县共有流动党员2416名,建立对口联系流动党员303人。
真情关怀,铸就“坚强后盾”。该县实施“温馨工程”,吸引流动党员“恋家”。一是温情关怀暖心。每年“七一”、春节等重大节日向外出党员送去节日问候,从精神上予以关怀。二是温暖服务贴心。开通了流动党员“110服务驿站”,设置专用咨询服务“温馨电话”和“温馨邮箱”,实行24小时服务,及时登记和反馈流动党员有关生产生活、社会公共事务等方面问题,为他们在就业指导、计划生育、医保、法律、党务知识等方面提供信息“导航”。三是温暖解忧宽心。针对外出党员“留守儿童”监管问题,组织党员进行对口联系,辅助监管;组建党员服务队,对缺少劳动力的流动党员家庭助耕助收,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目前,已开展服务活动300余次,服务群众3200余人次。
狠抓扶持,伸出“创业援手”。该县实施“就业工程”,帮助流动党员就业创业。利用返乡过节的机会,开设流动党员就业技能培训班,组织经营能手、致富能手、科技能手与流动党员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先后共举办种植、养殖、玉雕加工、装潢设计等各类培训班34期,培训流动党员1250人次;组织工会、共青团等群团及社会团体设置16个再就业基地。同时,党组织积极鼓励流动党员返乡创业,并在信息、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优惠扶持。达权店镇流动党员赵承学,在村党支部担保贷款援助下,建立了占地700平方米的盛源帽子厂,年利润30万元,解决了68人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