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上的创造活力,来促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实际上,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已经明确,此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向市场明确了文化产业的地位,同时,作为一项行业未来预期向好的信号也再次得到明确。

结合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市委书记郭瑞民在日前召开的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强调,通过深化改革增强信阳文化软实力。同时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初步形成由新闻传媒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印刷广告业、教育培训业等组成的产业体系;实行文化惠民工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但同时,信阳文化产业仍存在创造力不足、特色不鲜明、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这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出特色,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完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当务之急是要围绕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事、政企、管办分离,给文化企业以充分的自主权,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使政府及文化行政部门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主要管微观向管宏观的转变,从行政管理为主向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管理转变,由主要管理文化系统的文化工作转向提高综合协调能力、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文化综合实力等推动全社会文化发展上来,通过制定政策、提供文化产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监督,创造公平环境,维护公共秩序,为各类文化市场主体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发展文化市场,培育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拓宽投入渠道,放宽准入领域,引导个人、企业等社会力量加入到文化建设的大部队中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同时注重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文化惠民工程项目,提升公共文化的硬件水平,推动学校等有条件的单位将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实现不同层级、不同领域公共文化资源的互联互通和综合利用。

树高千尺总有根。如果把文化建设比作植树,那么植根于群众土壤的大树才会根深叶茂,吸收了群众养分的大树才会生生不息。作为文化的主人,人民群众希望在文化上能够创新、创造、创意、创业。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提炼和积极推广源于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样式、文化载体,把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挖掘出来、释放出来。要充分发挥信阳民智优势,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总结推广平桥区公共文化建设经验,健全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的体制机制,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是检验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标准。文化体制改革,同样应始终以人民为导向,保障好人民的文化权益、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让文化的阳光普照人民大众,让人民群众在文化沐浴中生活得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