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城镇化进程中千百个普通村庄一样,郝堂村——位于河南信阳市平桥区的一个小山村,四年前一片凋敝,千余劳动力几乎全部外出,留守老人生活艰难。

然而,记者近日夜宿这个豫南小山村,在宁静的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已是欣欣向荣的发展活力:曾经一度撂荒的土地如今种上板栗和茶叶;尚未改造完成的豫南风情村庄,游客接踵而至;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村民纷纷谈及,让村庄从凋敝走向活力的重要起点是“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合作社的成立。

针对商业银行、小贷公司等“外置金融”长期难以解决的农民“融资难”、农村“金融贫血症”等问题,郝堂村独辟蹊径地进行农村“内置金融”试验。经过4年多探索,当地通过发展村民共同体内部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使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经内部融通得到体现,实现村庄内部信用“变现”,缓解了农民“融资难”问题。

养老、贷款不再难

“顺其自然的话,这个村估计很快要消失。”胡静说。4四年前,随着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郝堂村“空心化”情况日趋严重,连续数名“空巢”老人喝药、上吊自杀,刺痛了这位59岁的村主任。

胡静说,“离任前,唯一就是想为老人做点事”。做事需要资金,村里早已没了集体经济。胡静接受了当时来村庄做研究的“三农”学者李昌平的建议——成立一个养老资金互助合作社。

合作社启动资金在10天时间里便筹集齐:由胡静在内的7名本村村民作为发起人,每人出资2万元;吸收了15名老人成为合作社社员,每人入社股金为2000元。随后平桥区科技局、李昌平等又无偿投入部分资金,合作社于2009年10月12日挂牌成立,本金共计34万元。

有了钱怎么运作?社员们“吵”了两天两夜“吵”出一套合作社章程。

关于吸收存款,章程规定:一是入社老人可追加股金2万元,作为优先股享受银行2倍的利息;二是本村村民也可入股,享受比银行高一个百分点的利息,但入股资金最高不超过10万元;三是吸收社会上不求利润回报的慈善资金。

关于发放贷款,章程规定:一般贷款需要两个入社老人担保,需要农户林权证进行抵押;贷款需要理事签字授权,监事负责审批,两者相互制约;贷款利率接近当期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

关于利润分配,章程规定:利润的40%用于老人分红,30%作为积累资金,15%作为管理费,15%作为风险金,发起人不分配利润。

合作社成立后,村里的沉淀资金被激活。截至2013年上半年,合作社资金总量已经达到340万元。全村170多个60岁以上老人加入合作社,入社率超过80%。最早一批入社老人连续四年收到分红,分别为300元、570元、720元和800元,累计已超过2000元的入社本金。与此同时,合作社累计发放贷款超过50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户生产发展。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