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依钒
“风生水起看工业”大型系列报道活动已经启动50天了。我所在的采访组已走过3个县区,深入采访了十几家企业。积攒的一些感受和体会也借着这个机会表达出来。
首先是有感于市委、市政府对于工业发展的高度重视,让采访组看到了信阳工业发展的新面貌和新气象。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郭瑞民指出,对于信阳来说,加快发展就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工业是门槛,必须跨越。工业是短板,必须弥补。对于新闻媒体的工业宣传,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杨慧中也多次强调,要深入工厂企业和生产一线,进行务实宣传。
在采访中,我们感受到了企业家的创业热情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发展政策对接之后所产生的让人欣喜的化学反应。刚才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程总谈到了信阳的商业文化,事实上,我们在采访中接触到了一些让人心生敬佩的企业家,有些是眼光超前,勇当先锋,有的是善于转变,敢于硬闯。他们身上展现的特质让人相信信阳工业的腾飞是一件可期可望的事情!
其次,作为青年记者,此次报道活动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全市“关注工业,学习工业,研究工业,支持工业”的良好氛围中,结合报社“三改进三提高”的具体要求,我们走企业,下车间,看工业发展新貌,读企业勃勃生机。一面学习我市的工业政策,一面深入生产一线进行采访,力图用最贴切的文字和最生动的图片突出工业企业的面貌,记录企业亮点和发展成果。这些对我们青年记者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
最后,我想感谢一下报社领导对这次系列报道活动的支持和重视。每到一个县区,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钱长琨,总编辑张宗和以及其他党委领导都会深入采访一线,看望记者,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在商城县开源环保公司采访时,钱社长帮助我们挖掘新闻线索,写出了一篇题为《“神奇弱水”切钢板》的文章。其实还有几篇稿件都是我们一起采写出来的,只是他们没有要求署名,稿费都给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