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耀兵

特约记者 李 煜 薛运华 陈俊材

息县自“卫十一”项目实施以来,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先后探索出“政府购买、服务同质、合同管理、乡村一体、绩效支付”的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运行模式,“政府购买、路径分类、综合考评、绩效支付、合同管理、多方监管”的综合支付制度改革和“政府购买、分级诊治、分段服务、绩效支付”的协作医疗服务新型改革模式。去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基础工作,实现县域内卫生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满足新医改形势下的卫生事业需要,息县卫生局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按照顶层设计顶层开发的原则,决定构建县域内卫生系统信息化平台——“息县新医改数字导航”。

设计理念

科学规划。息县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结合医疗机构的HIS系统,统一信息标准,整合现有卫生信息资源,构建该县新医改数字导航平台,实现卫生综合管理各部门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形成服务于政府、卫生部门、医疗机构、金融部门、居民群众等多方位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加大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任务落实情况的动态监测,为领导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功能定位。该县新医改数字导航平台的建立,使各管理系统数据对接,实现区域内临床路径、协作医疗、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公共卫生、新农合、绩效考核等领域互通和共享,加强对该县各类医疗卫生资源的综合监管、分析,满足全县“卫生便民一卡通”的实际应用。信息平台的建设完全符合卫生部出台的规范要求,符合国际HL7等标准。

成功实践

强力推进。息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息县新医改数字导航”信息系统建设情况,该县卫生局成立以局长施庆华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成立以合管办信息科为依托,以招聘的10名新农合计算机专业人员为成员,与软件公司研发人员一起,组建信息化建设队伍,开展信息化的设计和实施。

顶层设计。按照工作需求,该县调研现有各信息化操作系统,更新观念,统筹考虑,科学规划,整合现有资源,设计符合该县医改实际的信息化操作平台。信息化建设也得到“卫十一”项目中央、省、市级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他们要求息县将医改的各项指标和管理措施要充分的设计到信息平台内,建立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数据库。

联姻开发。该县根据顶层设计理念,慎重选择合作开发伙伴,考虑该县现有信息管理平台实际,选择具有开发能力的新益华公司为合作伙伴,根据该县卫生信息的设计需求和设计理念,共同开发息县数字化新医改平台。

注重质量。该县聘请具有研发能力的软件公司,经过反复调查、多项研究、充分商谈,设计出研发方案,组建20多名专家、专业人员参加的研发队伍,于2012年3月在该县进行现场研发,并结合实际随时调整研发方案,研发现场最多达32人,研发时间长达半年,最终完成预定目标。

分步实施。该县按照建设方案计划,将项目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一个医院为基础打造医院管理系统样板医院,并对全县4个县级医院和18个乡镇卫生院进行统一覆盖。第二阶段,以区域平台为基础,打造健康档案与基层医疗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区域临床路径平台与新农合按临床路径、协作医疗支付。第三阶段,在前两个阶段实施的基础上,将以上各项工作进行统一整合,最终实现区域医疗卫生信息交换平台,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化平台于2012年9月20日在该县范围内全部实施。

实施成果

构建统一的数据管理中心。息县新医改数字化导航制定县域内标准的数据集,统筹新农合、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综合支付、协作医疗、临床路径、电子病历、药品管理、财务人事管理等业务系统数据,形成县域内信息数据中心,实现卫生系统各部门的综合监管。

实现七大业务系统监管功能全面衔接。新农合业务监管更加方便,新农合各项指标监管体系的建立为新农合资金的合理使用、医疗管理、病人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医疗服务业务监管更加科学。公共卫生业务监管实行全覆盖,公共卫生业务监管的应用为掌握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绩效考核、绩效支付提供完整的科学依据,为全县每个城乡居民的健康就医建立了“活档”。药品服务监管更加规范,药品监管服务的应用为基药监管、药品零差价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综合支付管理质量得到提高,实现对路径执行情况、路径费用统计、路径效果统计和综合支付报表等计算机化综合管理。绩效考核更加方便,绩效考核功能的应用为卫生管理部门提供绩效考核依据。协作医疗管理提高了效率,实现协作医疗的信息化,方便了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互换,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合理利用。

提升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该县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提高科学管理的效率,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实现融合金融、健康档案、健康管理、医疗就诊、新农合支付于一体的全县“卫生便民一卡通”,既方便群众,又方便管理。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医患关系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