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革命老区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也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发生地。从1947年8月25日至1948年2月23日,在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邓小平(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晋冀鲁豫野战军政委)不仅在信阳革命老区的息县、光山、新县、商城、潢川等地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更彰显了他关于群众工作思想与实践的魅力。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之际,回顾邓小平在信阳革命老区关于群众工作思想与实践的历史,对于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一、充分发动群众是在大别山“站住脚”的前提

1947年8月29日,刘伯承、邓小平率中原局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政治部到达光山县北向店。8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在光山北向店发出了《关于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的指示》:我军进入大别山后的任务“是全心全意义无反顾地创造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实现此历史任务,要经过一个艰难困苦过程,没有半年时间,如不大量歼灭敌人、充分发动群众,要想站住脚是不可能的。”为此,要求全军戒骄戒躁,兢兢业业,上下一心,完成每一项具体任务;并提出目前的斗争口号是:“与鄂豫皖人民共存亡,使鄂豫皖人民获得解放。”在指示中,刘伯承、邓小平还具体指定了各纵队展开的区域:即一纵在豫东南,二纵在鄂皖。三纵在皖西,六纵在鄂东。8月31日,刘伯承、邓小平在光山北向店召开了直属队连以上干部会议,邓小平作了题为《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邓小平指出:“当前的任务是要敢于歼灭敌人,充分发动群众,坚决执行纪律,克服困难,团结一致,在大别山站稳脚跟。”并一再强调:“一定要牢固树立起以大别山为家的思想,一定要和大别山人民同生死共患难,为重建大别山根据地而斗争。”

二、严格执行群众纪律是在大别山“站住脚”的关键

邓小平要求全体指战员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把它作为争取群众的重要保证。进入大别山后不久,邓小平、刘伯承就亲自起草了一份《粮草通知》,要求部队征集粮草一定要给钱,未付钱的要打借条。邓小平非常重视群众工作、群众纪律,认为这是刘邓大军能否在大别山站得住脚的关键。9月2日,邓小平在经扶县(今新县)小姜湾村专门主持召开了整顿纪律的干部大会,强调指出:“严守纪律,关心群众,这是关系到我们能否在大别山生根的大事”。并亲自为刘邓大军全体指战员制定了严格执行群众纪律的“约法三章”:“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掠夺财物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他还要求所有干部、战士互相监督,严格执行,并指示成立了执法小组,严厉惩处违反纪律者。不久,发生了一起违纪事件,野战军警卫部队的一个副连长未经店主同意,拿了店里的粉条、花布、火柴等东西。邓小平听了汇报,当即下令按严格执行群众纪律的“约法三章”办事,枪毙了这个副连长。这件事对全军将士震动很大。从此,全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再也没有发生破坏部队纪律的现象。

三、群众纪律是党的路线和政策的体现

1947年9月27日,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在光山县砖桥文氐祠召开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史称“王大湾会议”。王大湾会议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会议的主题是:统一对坚持大别山斗争的思想认识,着重解决增强部队斗志、克服右倾情绪、进一步整治纪律等重大问题。刘伯承司令员首先讲话,他指出:“增强斗志,反对右倾情绪,克服纪律松懈现象,是歼灭敌人,发动群众,建立大别山根据地,实现党的战略进攻方针的根本环节”。他说:“对敌人斗争,丧失勇气,不是一个男子汉,勇敢的‘勇’字,就是男子汉戴上一个英勇冠”。他号召“每一支部队,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做到党指引哪里,就战斗到哪里,不能讲任何价钱……”。邓小平政委指出:“党中央对我们这次行动的意义,作了充分的估价。现在我们不但保存和巩固原有解放区的基本区域,而且把战争引向蒋管区,迫使蒋介石把战线由黄河移到长江。同志们可看到,中央这步棋下得多么英名,多么有远见。可是,我们有些人只看到自己的艰苦,而看不到全国战局这种变化,个别人甚至产生右倾情绪和违法乱纪现象,这种错误倾向是绝对不能允许的”。他说:“越是困难的时候,高级干部越要以身作则,鼓励部队勇敢地歼灭敌人。我们即反对条件不可能的时候轻率地去作战,更要反对在条件可能的时候不敢勇猛地去作战”。他强调部队必须认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特别指出:毛泽东在井冈山建军之初规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决不是什么简单的规定,而是党的路线和政策的体现,能否坚决执行,关系到我们在大别山能否站得住脚。一定要牢固地树立以大别山为家的思想,坚持克服怕打硬仗、纪律松弛的右倾思想情绪。在实施战略展开的关键时刻,王大湾会议统一了部队思想认识,坚定了坚持大别山斗争的信心,明确了扎根大别山的基本任务,极大地提高了全军将士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敌人的斗志。

四、“必须转动打胜仗歼灭敌人、发动群众实行土改这两个车轮”

为了迅速重建大别山根据地,刘邓大军南下时就抽调地方干部1858人组成“天池部队”随军行动,以此作为开展大别山区地方工作的骨干。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迅速在豫东南、鄂东北、皖西实施战略展开,在解放的23个县之中建立了光山、经扶(今新县)、商城、潢川、固始、立煌(今金寨县)等17个县级民主政权,为创建大别山解放区奠定了基础。1947年10月12日,中原局、中原军区发出《关于放手发动群众、创造大别山解放区的指示》。邓小平、刘伯承明确提出:“创立大别山解放区,是我党我军正确的战略方针和确定不移的政治任务。要创立解放区,必须转动打胜仗歼灭敌人,发动群众实行土改这两个车轮。”为了深入发动群众,重建大别山根据地,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原局于10月中旬决定在大别山解放区建立鄂豫、皖西两个区党委、行署和军区。经过紧张的筹备,鄂豫、皖西区的党政军领导机构于11月中旬正式建立。至此,形成了以大别山为中心、方圆数百公里,下辖8个地区33个县、人口达1200余万的根据地。1947年10月29日,鄂豫皖前线司令部发言人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宣布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两个月以来,胜利实施了战略展开,共计歼敌3万余人,攻克了23座县城,“我们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

五、“离开了人民,离开了枪杆子,更活不成!”

刘名榜是大别山红旗不倒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他长期担任中共经扶县(今新县)县委书记、罗礼经光中心县委书记。在20多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刘名榜正确运用党的“三大法宝”,带领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周旋于数十万反动军队的包围之中,始终保持大别山红旗不倒。1947年9月10日,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跃进大别山后,在光山县南向店亲切接见了坚持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刘名榜。邓小平问刘名榜:“你使大别山火种不灭,红旗不倒,在数十万敌人的包围下,是怎样活下来的?”刘名榜扼要地回答道:“依靠党的领导,依靠人民群众,搞好统一战线。”邓小平赞扬道:“对,我们离了党的领导,活不成!离开了人民,离开了枪杆子,更活不成!”

刘邓首长为新县起县名。新集镇(今新县县城)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首府,红四方面军转移后,国民党政府将光山县南部和黄安、麻城一部单独设立经扶县(“经扶”乃国民党将领、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字号)。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第六纵队一部解放经扶县城(今新县)。邓小平对民运部长穰明德说:“我们要把经扶县作为第一个立足点,希望你能在这里站稳脚跟,坚持下去。你去经扶县,公开身份是县长,实际上是县委书记兼县长。到新集后,你要马上出安民布告,建立民主县政府,立即开展工作。”12月初,经扶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有人提议改“经扶”县为“伯承”县。穰明德将此情况向刘邓首长汇报时,刘伯承说:“还是不以人名命县名为好,就叫新县吧!一是人民获得了解放,开始了新的生活;二是以新集镇为县治所。”随后,更改县名的报告经鄂豫区党委书记段君毅转呈中原局书记邓小平批准,正式更名为新县。

六、把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1947年12月1日,蒋介石为解除心腹之患,遂集中14个整编师33个旅的兵力,对刘邓大军展开全面围攻,企图彻底摧毁大别山根据地。为了打破敌军对大别山的“总体战”,刘邓首长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内外线粉碎敌人围攻、坚持大别山的指示,决定组成前、后两个指挥所,分兵作战,实施战略再展开:由刘伯承司令员率后方指挥所和一纵向外线淮西区展开,十纵和十二纵向外线桐柏区、江汉区展开;邓小平政委和李先念副司令员率前方指挥所留在大别山,指挥第二、三、六纵队坚持内线斗争。

1947年12月下旬至1948年1月5日,邓小平率前方指挥所辗转于商城南部山区,两度进驻五里山。他先后以刘(伯承)邓(小平)名义,向中央军委作出《关于和华野、陈(赓)谢(富治)兵团协同粉碎敌人围攻的作战意见的报告》,签发了《关于粉碎敌人对大别山“清剿”的指示》、《关于节约粮食、爱护民力、维护群众利益、渡过春荒的指示》和以中原局、中原军区联合颁发的《部队在新区筹粮办法要点》等一系列决策与指示。其间,邓小平多次听取中共鄂豫区委、中共商城县委的工作汇报,先后就寻机歼敌、新区工作、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等方面作了重要指示。“前指”在五里山驻扎期间,邓小平政委以共产党员的模范行动,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检查部队执行群众纪律,了解敌、友、民实际情况;他还以身作则地爱护群众,帮助房东打扫宅院、收拾玉米等,使部队指战员和群众受到深刻的教育。邓小平时刻关心群众疾苦,把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1947年底的一天,邓小平刚到商城县东南黑河村,得知村民彭老汉家的牛被土匪抢走,立即派一支部队消灭了这股土匪,然后牵着大黄牛来到彭老汉家:“老人家,这是您的牛吗?”老汉激动得热泪纵横:“是的,是的!”“那您就牵回去吧!”说完就走了。老汉忙问战士:“同志,这位首长是谁?”“是我们的邓小平政委。”“噢!邓政委!”彭老汉做梦也没想到,帮他找牛的竟是邓小平政委!至今,信阳革命老区还广泛流传着邓小平为老乡找牛等许多关心群众疾苦的动人故事。

七、依靠人民群众终于在大别山“站住脚”

在坚持大别山内线斗争期间,邓小平率前方指挥所依靠大别山革命老区人民群众的支持,仅以500多人的警卫部队作掩护,与敌人日夜周旋于崇山竣岭之中,并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作出对中原战略区域各项工作的具体部署和指示。在大别山反围攻的第一个月里,邓小平指挥大别山军民就歼灭敌正规军及土顽1.5万余人,先后收复县城10余座,取得了坚持大别山内线斗争的重大胜利。

1948年1月15日,邓小平致电毛泽东:“现在看来,我们业已站住脚,不管情况如何严重,敌人是撵不走我们的。”刘邓大军终于在大别山站稳了脚,扎下了根,胜利地实现了毛泽东关于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三种前途估计中最好的前途。毛泽东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这一战略行动对于实现战略反攻的伟大历史性转折起“决定性的战略作用。”陈毅因此向党中央建议:“正因为他们在大别山拖住了敌人,各地才能顺利转入进攻”,“要讲记功的话,各地只能记一半,另一半要记在坚持大别山斗争的指战员身上。”

八、群众路线是建立大别山解放区的根本保证

1948年1月下旬,邓小平率前方指挥所再度移驻新县。在此期间,邓小平在新县郭家河召开的鄂豫区二地委全体干部会议上,向到会的地委领导和县委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语重心长的指出:坚持大别山斗争“最根本的只有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建立大别山解放区,要靠我们干部保证,靠我们党来保证。在目前阶级斗争十分复杂和严重的情况下,各级党组织要认真清理干部队伍,整顿干部的思想和作风。树立群众路线的观点,加强党群、干群的关系”,“只有这样作,我们才能使党更有战斗力,才能走贫农路线,建立大别山解放区,再一个跃进,完成党的历史任务。”邓小平带头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注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48年1月22日,邓小平在对大别山解放区土地改革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党中央提交了《关于大别山情况和有关政策问题》的综合报告,切合实际地提出应根据不同区域(巩固区与游击区)、实行不同的土改政策和策略的意见,受到党中央、毛主席的充分肯定。3月8日,邓小平又作了《关于进入大别山后的几个策略问题》的综合报告。这个报告总结了进入大别山后的工作经验,汇报了与鄂豫区党委讨论和作出的四项规定:任何时候不要忽视团结90%以上的人,中立那些可以中立或暂中立的人;在巩固区和游击区采取不同的策略步骤等,这些规定实行后具有良好效果。毛泽东批示:“报告非常之好,立转各地仿办”。

结论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一个优良传统,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之一。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第一个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群众路线进行系统的科学的阐述,并贯彻到实践活动中的领导人。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作出过一系列精辟论述,并切实加以实践和发扬光大。党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可以称为党的建设理论中的两块基石。它们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为此,邓小平同志言简意赅地说:“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

回顾邓小平在信阳革命老区关于群众工作思想与实践的历史,可以得出如下认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信任,获得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筑起“真正的铜墙铁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才能使党和群众心心相印,才能形成“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的伟大实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