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棠
深秋的一天,笔者来到固始县南部的西九华山风景区,拜谒了妙高寺,赏游了民俗文化村。而这里漫山遍野的竹海风韵,则让我视觉一新,惬意满心。
旧日从地理知识中知晓,竹子本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我国有不少知名的竹海,大都在南方,比如宜宾的蜀南竹海,宜兴的华东竹海,还有杭州的双溪竹海。然而在南北过渡带的信阳,竟然也有着与上述三大竹海齐名的我国第四大竹海——豫南竹海,实属一大奇观。
西九华山位于大别山脉中段,与皖鄂交界,群山相连,层峦叠嶂,为云雾多发区。山峰间常有云烟缭绕,整个景区的竹海呈现一种朦胧之美,其风韵妙不可言。山腰、山顶因为有了云雾相伴,浓浓淡淡,不时变幻,那众多的山头一如大海上的岛屿和波浪,空阔浩渺,灵动多姿。而这里孕育着的万亩竹海,成片成片地穿缀其间,与周围的环境融合相谐,自成一幅幅天然画面,展示出一种天造地设的异美。
朝阳自远山升起。笔者移步高处,环视着薄薄雾纱中的竹林。此时,西九华山的魅力正彰显在竹海的清幽、宁静和清新里。在这竹海边上,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豫南大地素有的爽朗与质朴,又兼而领略到南方的灵秀与温存。南北风情的柔美相融与水乳交融,已然真真切切。走近,鲜亮无比的绿色生命盎然于一杆杆匀称的竹上,竹叶上的露珠晶亮晶亮的,丰盈的枝叶在轻微的晨风中摇曳,极像婷婷玉立的美少女的裙袂。面对这无边的绿,我忍不住伸出了手,轻抚一株竹子的绿枝,触摸这2013年深秋中的绿,心房顿添些许清朗和甜润。我抽出一片竹叶间嫩嫩的叶芯,放到口中噙着,含着,咂磨着,从味觉上品味到了竹子的清鲜与淡然。
是的,竹子本为一种优美的环境,一种幽雅的氛围,也是一种文化风情,一种精神品位。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居空屋中,便令种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于《墨竹堂纪》赞之:“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瘦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俱。”元代著名诗人王丹桂特作《秦楼月咏竹》:“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堪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而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尤为爱竹并擅长画竹。他在《竹石》图的画眉上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顽强向上的秉性。的确,我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已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品质,如虚心、气节等等,被列入了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涵,也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人们看到竹子,自然就想到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行,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是竹子特有的审美价值所在。
山山青竹翠,岭岭腾绿波。西九华山郁郁葱葱的竹林中,竹子品种较多,有毛竹、桂竹、楠竹等20多种,面积有大有小,青翠深浅不一,油绿亮眼,随意渲染。观赏间,细听不远处有清泉在岩石中泠泠作响,耳边又传来小鸟的清亮鸣唱,恍忽觉得自己不是置身在豫南的西九华山中,而是徜徉于水墨江南的一个美景如画的园林间。看来这西九华山竹海的别样风韵,真的是让人陶然欲醉,而“不知有汉”。若是当年的陶公等先贤踏足此地,不知其会作何感想,也许又一个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会在此诞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