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 柳)去冬今春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以“信阳精神杯”竞赛活动为载体,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汛抗旱综合减灾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真抓实干,累计完成水利事业投资23.67亿元,推动了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水利减灾效益进一步凸显。2009年以来,我市持续5年干旱。据统计,今年1月至10月份,全市累计降雨705毫米,较多年同期偏少30.1%,全市水利工程总蓄水量仅8.57亿立方米,较多年同期减少32.5%,尤其是今年7月下旬到8月下旬,全市持续高温,部分水稻枯萎、旱作物萎蔫。面对重大旱情,全市上下科学应对,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各类水利工程抗旱减灾效用,累计提供抗旱用水9.41亿立方米,浇灌农作物687万亩,有力保障了全市夏粮增产、秋粮丰收和人畜饮水安全。实现抗旱减灾效益32.5亿元。

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去冬今春,通过项目带动,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4.95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2.4万亩,改善除涝面积2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1.81万亩,改造中低产田9.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8.6平方公里。新打机电井2784眼,维修机电井586眼。新建、整修塘堰5337口,整修加固清淤排沟渠2044条、2952公里,新修各类桥、涵、闸16678座,为提高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水利工程投入渠道进一步拓宽。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开工建设农村饮水安全、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等一大批项目的同时,创新机制,积极吸纳社会资本投资水利工程。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坚持“建成一处、验收一处、当场兑现”的方法,调动民间资本投资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部分县区从改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入手,对现有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行拍卖、租赁、承包经营;对新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公开对社会招标、招商,有效解决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责权不明、管理不善、投入不足、效益低下等问题。部分乡镇,探索建立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用水户协会,民主管理用水。对需要整修改造的支、斗、农、毛渠,进行工程量、投资、投工、效益等公示,实行以工换工,以工还工的方法,有效解决了跨村、组渠道整修改造用工问题。去冬今春,全市群众投劳折资2.33亿元,民营水利和社会筹资达3.16亿元,民营资本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初步显现。

水利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防洪工程进展顺利,如期完成了2座中型水库和108座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年度建设任务。争取水利项目投资再创新高。在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的基础上,2012年以来,全市累计向上争取水利投资24.9亿元。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继固始、罗山、光山、息县、淮滨等5个被纳入国家重点县之后,商城、平桥、潢川、浉河等4个县区也进入国家重点县建设行列,年度总投资达2.34亿元(不含固始),我市产粮大县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全覆盖。圆满完成了以农村饮水安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等为重点的秋冬水利建设项目年度建设任务。新增供水受益人口41.6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