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诗绮 张继疆

实 习 生 周 静

10月是个喜庆的月份,各种假期、各种节日,于是就有了各家喜事——自从“五一”长假取消以来,在10月扎堆结婚的新人越来越多。都说,洞房花烛夜,人生小登科。然而,当记者采访完近期几对刚刚举办完婚礼的新人之后,发现原本一件喜庆的事,被折腾得有些“变了味儿”:越来越高昂的婚礼费用、越来越漫长的婚礼预热、越来越闹腾的洞房节目,常常让新人难以招架。眼看着“喜庆”的10月份即将结束,记者们采访了多位新婚不久的新郎、新娘,他们也倾诉出各自结婚时的酸甜苦竦。

婚礼费用:不仅比“硬件”,还要看“软件”

在网上流传的一段顺口溜是这样说“结婚”的:50年代一张床,60年代一包糖,70年代红宝书,80年代三转一响,90年代讲排场,21世纪特色婚宴个性张扬。中国式婚礼在不同的年代逐步演变,个性化、时尚化的选择,以及新人对婚礼越来越注重高质量,使得结婚消费增长迅速。

家住羊山新区的马小姐在“十一”假期的最后一天披上婚纱,之前筹备婚礼的各种劳累,至今让新娘子回忆起来依然心有余悸。“看到周围朋友的婚礼上都有各种各样的MTV,我们当时脑袋一热,也想拍一个,可能也是有攀比的心理在作怪吧。等到拍摄的时候才知道远不是那么回事,拍MTV不仅比拍婚纱照难太多了,而且一个MTV拍下来,加上后期制作,近5000元,都快占到整个婚礼的一半预算了。”马小姐告诉记者,“等典礼结束之后,我问闺密们我的MTV怎么样,居然好多人都说没仔细看。不拍吧,觉得婚礼上少点啥,拍了吧,这钱花得还真有点冤枉。”

与马小姐一样有着“幸福的烦恼”的还有在10月10日结婚的高先生,为了筹备喜宴,仅安排烟酒和喜糖,就让高先生花费不菲。“这几年,烟酒的种类看似并不重要,可越来越成为同伴们议论的话题,早几年婚礼上还能见到10元、20元一包的烟,现在动辄就要四五十元一包。”高先生苦笑道,“至于喜糖,妻子开始说整个喜糖包全放费列罗牌巧克力,一算成本,最后只好在每个包里放上两颗。”

婚礼预热:来的都是客,烧的都是钱

在我市的不少地区,始终保留着婚礼“预热酒”这一习俗,新人的亲戚朋友往往在婚礼半个月之前就开始前来祝贺,可如今整个“预热酒”的战线越拉越长,东家三天,西家一周,更有甚者会延续半个月甚至一个月,这也让新人叫苦不迭——谁叫来的都是客呢!

10月5日,对于家住平桥的张先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不仅是他告别单身的最后一天,更重要的是“长达一个月之久的预热酒,终于结束了”。“先不说离家近的亲戚朋友吧,他们可以当天来当天回家。可是谁家没个远方亲戚呢?远方的七大姑八大姨前来祝贺,总得安排食宿吧。再加上从外地赶过来的大学同学,没来过信阳的,总得领人转转吧,远方的客人到访避免不了要去鸡公山、南湾湖、灵山等风景区参观一下。”张先生苦笑道,“这一个月‘预热’下来,结婚的热情差点都没有了。”

洞房节目:到底是闹洞房,还是“玩”新郎

熬过了“预热酒”总算可以松口气了吧?不,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闹洞房。为了增加婚礼的喜庆气氛,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闹洞房”时常会准备几个节目。然而,近年一些五花八门的闹洞房怪招,常常让新人难以招架。

市民小张参加了朋友小谭的婚礼后印象深刻:闹洞房的客人让小谭把衣服脱得只剩内裤,紧接着一些客人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清凉油、风油精、情趣内衣等,给小谭穿上黑丝袜再套上涂满“混合物”的情趣内衣,最后往身上涂风油精,直到小谭求饶,闹洞房的朋友才肯作罢。“如果我结婚也像小谭结婚那样闹法,我宁愿不举办婚礼。”小张很是纠结地说。

同在“十一”黄金周结婚的小汪在办完婚礼后说:“早知道结婚被闹洞房闹得那么惨,我就旅游结婚了。”提起结婚当天的情形,小汪哭笑不得:那天闹洞房的朋友先是让小汪和新娘子品尝了“调料宴”——两杯各种调料制成的交杯酒。紧接着就是被芥末浸过的苹果,这两项就把小汪和新娘子折腾得不轻。这还不算完,最后轮到闹新房的“保留节目”——小汪被朋友扒了个精光,连新娘子也不能“幸免于难”。如此闹洞房,小汪哭笑不得,但由于是大喜日子不好意思翻脸,只得苦笑奉陪。

这样一场婚礼下来,有多少人还敢结婚呢?结婚本是一件喜事,现如今却将人折腾得不轻。首先对于年轻人而言,昂贵的费用需要量力而行。其次,喜事适当庆祝一下、热闹一番无可非议,但是长期的“预热酒”确实让人吃不消。最关键的一点是,一些人在“大喜日子无大小”传统思想的支配下,“婚礼没正经”似乎成了闹洞房的潜规则。闹洞房本是亲朋好友对新人的一种祝福方式,变了味的闹洞房已成了一种陋习。喜事当头继承传统无可非议,但只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传承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