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包括北京大学等各大有资格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纷纷发布了2014年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新一轮体育特长生进入高校的竞争即将开始。但就在本月中旬,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在第11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作报告时透露,2012年四川大学拟录取的几名高水平运动员被发现其一级运动员证书作假,取消其录取资格。

在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时,难免有人愿意铤而走险,但由于各高校把关日益严格,且“高水平运动员”需要为各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服务,因此“投机取巧”的成功率并不高。但对于仅把体育特长当作加分筹码、鲜有专业竞技任务的另一群“体育特长生”而言,“体育尖子生”的头衔既成为他们在高考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优势,又成为让他们近年来被“造假”、“替考”等丑闻缠身的名号。

2010年11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等5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对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进行了调整:能加分的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最多只有10项,由8个全国统一规定认定项目和两个各省(区、市)自选项目组成。而调整政策“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开始适用”,即即将开始高考报名的2014年高中应届毕业生。

体育加分改革是形势所迫

2009年年底和2010年年初,上海和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接连出现因要“骗取高考加分”而集体作弊的丑闻,在2009年,还有媒体报道,浙江省绍兴一中提出航模高考加分申请的19名考生中,有13名是当地各级领导干部的子女,其余6名是教师子弟。一时间,“体育高考加分沦为某些人手中特权”等说法甚嚣尘上。

“近年来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在执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为获取加分资格或身份而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教育部学生司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了《通知》出台的原因,并强调了其中关于2014年考生将面临的变化:对于仍保留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的省(区、市),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测试项目限定在中学普及程度高、锻炼效果好的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等8项。各有关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还可根据本地中学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在上述运动项目之外增加一般不超过两个强身健体项目,报教育部备案同意后向社会公布。

教育部学生司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调整后,有24个省份保留体育特长生加分,但将对申请体育特长生加分的考生组织统一测试,统测项目限定最多“8+2”项。其中,11个省份不再自定运动项目。通过规范清理,由省统测的运动项目由原70项调减至16项。

此前,四川省的体育加分项目为27项,“27项是一个高峰,所以要马上刹车,否则还会有一些小项加进来。”四川省教育考试院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这个数字是多年累积下来的,四川最早加分的体育项目也就几个,但随着学生加分需求的提高,慢慢地就变成那么多了。”他同时表示,体育加分项目众多并非“四川特色”,“全国都这样”。

除了将加分项目限为8项,广东省还将加分分值从20分降到本科加5分、专科加10分。其中,备受争议的定向运动就在取消之列,因此,2013年是定向运动高考加分的“末班车”,也是最容易上演“最后疯狂”的时刻。

今年4月,广东省2013年普通高考体育尖子初审名单公布,其中部分通过定向运动获得20分高考加分资格的考生受到质疑。有网友爆料称,来自中山市第一中学的42名考生中,有37名不具备体育尖子报考资格,他们的加分存在异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并于4月18日公布了调查结果:18名考生参赛情况不符合体育尖子报考条件的有关要求,已被取消加分资格。中山市教育局在初步调查中也发现,在这18名考生中,还有2名考生在香港参赛时由教练找人替考。

“高考加分中通常体育加分问题较为突出。”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黄友文通过多年的工作发现,体育加分的“猫儿腻”主要存在3类情况:申请加分的“体育尖子”存在证书造假的现象;体育竞赛组织不规范,“很多比赛乱发证书给我们的审查带来干扰”;竞赛的应试色彩和功利性突出。“以前主要看二级运动员证和比赛级别。”一名教育部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在《通知》出台前,加分项目多由各地方自己制定,教育部负责审核,但“管理中才发现现实很混乱,不得不加强监管了”。

改革之后依然问题重重

在以往被媒体曝光的丑闻中,“三模三电”(航海建筑模型、航空航天模型、车辆模型与无线电测向、无线电通信、电子制作)和定项运动出现次数最多。一名在高校工作的学生家长至今仍十分庆幸,自己的孩子通过在定向越野中取得的成绩在2010年高考中加了20分,而2011年北京就取消了定向越野加分的资格,“虽然是出于培养兴趣,但本来可以加分却突然加不了的话,还是挺亏的。”该家长表示,取消定向越野的主要原因是项目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因此在监管上容易有疏漏,“玩儿的人少,就少数发达地区的少数学校在搞,且价格也高,的确容易滋生猫儿腻,真不如足篮排用比分说话来得实在。”

“足、篮、排看似公平,实际上集体项目最容易有‘捎带’的情况。”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看来,这些“用比分说话”的项目仍存在“一支队伍,名额给几个、该给谁”等问题,“如果参加比赛的人都能加分,那教练带俩人往板凳上一坐,顶多让他上场溜一圈,也能捎带着把分加了。”在以前的报道中,也曾出现过球队获胜,教练拿到加分名额却分给了“不在场上的人”。

“针对这种漏洞,我们也有防范。”该教育部工作人员表示。记者注意到,在《通知》中有关“须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其所在中学出具的考生体育特长情况说明与推荐材料及所获运动员等级证书和相关参赛证明材料”中,除了通常要求的秩序册、成绩册和获奖证书外,还增加了“集体项目运动员还须提供上场时间证明”。但这一条件在目前多省(区、市)公布的加分变化中鲜有体现,记者向广东考试院工作人员求证后得知,关于广东省2014年体育加分的细则拟于下周公布,但目前为止“提供上场时间证明”同样未出现在细则中,“我们主要看秩序册,但最终结果还在商榷中”。

“这个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集体项目‘蹭’名额的问题,但上场时间谁来证明、证明的真实性又会成为新的问题。”毛振明对记者表示。

同样在改革发布后被质疑的,还有“8+2”中仍存在一些难以客观评定的项目,以及那两个仅以“强身健体”来限定的加分项目。“外面怨声载道,现在终于有机会一刀切了,干脆切得痛快一点,相信家长也能理解。”即便选择的是“8+0”模式,四川省教育考试院的工作人员认为“还有砍掉的空间”,例如,此前争议较大的武术仍在规定项目之列,“武术怎么评判?它不像跑步和跳高,成绩清清楚楚摆在那儿,也不像足球篮球玩儿的人那么多,总有人能看出端倪。”该工作人员表示,虽然武术是国粹,值得提倡,但放在高考加分的语境下,没有明确的技术指标去评判,“谁能保证不会成为新的‘注水孔’呢?”

对此,教育部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选择这8个项目主要强调了开展的普遍性和项目成熟性,既利于推广也便于规范赛事,武术主要用赛事等级和名次衡量,虽然相对其他项目而言指标性不强,但作为中国的传统项目,“仍有推广的必要”。而两个自选项目主要留给各地方的特色项目和未入选却开展红火的项目,且所有上报项目将经过教育部审核,“那些容易被钻空子的项目基本不会通过了。”经教育部学生司证实,棋牌和“三模三电”项目均不再列入高考加分项目。

但体育加分的雾霾已经让部分高校对此缺失信任。今年6月,清华大学不承认四川“二级运动员”高考加分一事轰动一时,对此,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工作人员的回应是“已经结束了,没什么后续”。但在毛振明看来,清华此举是“高校对无力改变的现实作出反抗”,他表示,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高校会尽可能选择如田径、游泳等标准清晰的项目去招生,“判断模糊的宁可放弃,我们要的是能真正测出来的体育人才。”

体教分离和应试教育成乱象根源

“很多学生锻炼的出发点并非提高身体素质或培养体育兴趣,而是看哪些项目最容易加分。”这样的现状让黄友文感到无奈,他向记者表示,体育加分的初衷是为一些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升学通道,增加人才评定的多样性,“这个初衷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监管力度不足和社会对高考的功利性加重,使得体育加分被“钻了空子”。所以,就政府部门而言,采用减项、降分的方法去把“漏洞”最小化,有利于减少造假等争议性事件,让体育加分回到初衷。“需要进一步引导社会尤其是家长去除功利思想,从孩子的兴趣和健康去考虑,而不是以加分项为导向,去选择体育项目。”

但在毛振明看来,只要高考还是应试教育,去功利化就很难实现,“只要涉及高考加分,任何项目都可能成为乱象重灾区,因为对学生来说,5分之差可能就是二本和一本的差距,更可能是将来保送读研、出国留学、找个好工作的差距。”他表示,正是应试教育的现状让很多家长选择投机取巧,“虽然也有家长会选择让孩子诚实地面对人生,不屑用这些手段去竞争,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这种觉悟。”

有专家表示,体育加分之乱是“退而求其次”的结果。由于门槛较高、艺考火热,很多学生不指望通过艺术特长加分,“真有特长的都去走艺考这条路了”,而专业体育的路却难走得多,“既要从小练起,退役又没有保障,加上加分的门槛不高”,所以体育就成了加分乱象频发的重灾区。

“很多比赛都是为了让学生加分而办的,组织规范的问题太多了。”毛振明认为赛事组织缺乏品牌意识是症结。而这正是体教分离的结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比赛为了吸引学生参加,发放证书不太规矩”,体育部门组织比赛时的漏洞往往成教育部门审核工作中难补的窟窿。

事实上,体育加分正是致力体教结合的产物,据记者了解,早期体育高考加分与体育部门对运动员升学的需求有关,逐步才衍生出引导学生培养体育兴趣、提高学生体质等意义,现在的体育加分还承担了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的责任。“一边是对加分的争议,一边是对学生体质的诟病。”此前的教育部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主管部门也有“难念的经”,“家长对高考都虎视眈眈,如果不在高考加分中对体育有所强调,那影响的不只是高校的体育人才储备,恐怕从小学开始就更没人锻炼了。”

现实总让体育和教育难以靠近,该工作人员透露,其实早在加分定项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曾有过分歧,体育总局认为项目越多越好,有利于冷僻项目的基础推广。但面对审查的困难和社会对加分公平的“苛求”,教育部则主张加分项尽可能缩减,“这8个项目是双方经过长期协商的结果。”但即便如此,体教之间仍有“难题”没有解开,就是对于决定学生能否加分的“国内、国际重大赛事”中“重大赛事”的判断,“仍无明确标准”。

(据《中国青年报》梁 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