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棠

这是一个雨后放晴的日子,豫南光州(今河南省光山县)西南面的山峦上,森林茂密,绿波流翠。欢欢的河水鸣唱着北去。清新的空气里,湿润润的,令人心旷神怡。苏东坡行进在山间道上,不时地向四野张望。虽因“乌台诗案”被贬,此去黄州任个什么团练副使,这时得见光州的秀山丽水,心情倒也欣然。稍停,仔细看去,他的目光凝注在一座庙前。苏东坡心有波动。这位继欧阳修之后的博学多才的北宋文坛领袖,早年就任杭州通判时曾与佛教天台宗有过交往,对天台宗义仰慕有加,此刻他联想起很多很多——

哦,这该是净居寺(这时已被赐名梵天寺)吧,佛教天台宗的祖庭!那是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高僧慧思来到这光州大苏山结庵,开坛说法。好像还有个传说,当慧思到大苏山时,正值春光旖旎,万木峥嵘,只见四周群山相抱,而仅一峰独尊,好一处人间胜境。正打量,忽见一白发老者路过,问其何姓,答曰“苏氏”,又得南北大苏山、小苏山之名,就想起临行前师父对其讲的“遇三苏则住”之言,于是决定在此结庵。待再寻老者时,已无影无踪,便判定是山神点化于己了。因此,“数年之间,归从如市。”公元560年,释智顗冒着战乱之火,千里投奔大苏山,师从慧思7年,苦心修习天台宗基本理论而“开悟”之后。智顗前往浙江天台山建成国清寺,开宗立派,弘扬佛法,创立了天台宗,智顗一生著述甚丰,其著作先后传入朝鲜、日本,曾被日本天台宗佛教徒誉为“中国的释迦牟尼”。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禅宗大师道岸率弟子鉴真从长安返回故乡光州,于大苏山建造了气势恢弘的净居寺和紫云塔。鼎盛时期,此寺僧超千人,房过千间,香火绵绵,殿、堂、楼、亭、台、塔、廊等建筑成群。后来3次毁于兵火,又屡屡重建。道岸圆寂后,其弟子鉴真以净居寺为主道场,在江淮一带传播南山禅宗,且不畏艰险六渡东海而最终到达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

苏东坡回忆至此,感慨不已。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包括佛教文化的播扬,总是需要一批又一批筋骨坚硬、矢志不渝之士啊!想想他们,自己不应负辱前行吗?苏居士勒马下鞍,径自朝净居寺走来。

时在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初春。

苏居士住了下来,心神安然。到此拜谒是他的夙愿,加之大、小苏山与他同宗同姓,苏居士油然生发了归乡到家的亲切感。禅院台阶上,他与和尚触膝研谈著述技艺;大银杏树下,他向居仁禅师虚心讨教;寺后山腰间,他静静地读书思索。他与寺中师徒情感渐浓,修谊日深。和尚们念经之余,几人一合计,在居士常读书之处筑起一座“读书堂”,让苏居士好生感动了一阵子。

于是,他诗兴升起,接连吟咏:“四壁峰山,满目清秀如画;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今日复何日,芒鞋自轻飞。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涕挥……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苏居士还喜欢品茗,极爱饮苏山茶,称赞“淮南茶,信阳第一”,以至吟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绝唱。

净居寺确实成了苏居士的人生驿站。在这里,他感到自己的心灵已重新复活,人生的真谛已为自己所掌握,因而会一身轻松地去面对未来。不管是坦途还是险境,都将会从容应对。自己虽然随着送客的钟声恋恋不舍地离开自家山,但终究还会回来。因为,只有这里,才是自己心灵的家园和力量的源泉。

而苏居士的确没有食言。在黄州期间,他多次返回大苏山净居寺,引得他的弟弟苏辙、诗人黄庭坚和杭州天台宗僧道潜与佛印等数次流连于净居寺,与他同游同乐,使大苏山净居寺不仅成了佛教名山,又成为因苏、黄、张耒而起的诗城乐地……

当下,历史的时针已指向2013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一个美好的日子。

近午,秋阳艳艳,碧空朗朗,清风爽爽。笔者与援民、广清、郑霞等同事奉好友仕斌的特意安排,在高先生的陪同下,正站在净居寺前的大银杏树旁,细听着导游赵女士的生动介绍:“……我们这一带还有一个‘银枝落地东坡回’的传说。说是苏大学士当年从黄州最后一次返回净居寺而将要离开时,居仁禅师依依不舍地问他:‘先生何时回苏山?’苏大学士指指身后的大银杏树答:‘树枝落地时,我就回来了!’而世上的事情总有奇巧。2000年,我们光山县文管委和苏山茶场共同出资重修读书堂,并在堂内重塑苏大学士座像。恰恰就在座像塑成的那天夜里,已近1300年的同根三异树——银杏树(寄生檀、柏),它上面有一个好粗的树枝竟然无缘无故地断掉落地。第二天天刚亮,早起的茶场工人们发现这一情况后,马上惊奇地呼叫道:‘苏东坡先生回来了!’嗨,大家看看,那坐在大苏山半山腰读书堂里的苏大学士,13年前可真是回到了‘吾家山’哪!”

听着,回首望着,笔者遥想着苏轼当年在这里的行吟,仿佛觉得这位亲和的大文豪就在近前,赞佩,景仰,敬慕,万般情愫,一时升腾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