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姜 琳 郑玮娜
继西安一老人被抬进银行改密码后,近日广东高州又有一中风老人被迫“亲自取款”,最后竟不幸猝死银行。尽管涉事银行为此专门修改了操作规范,简化了老弱病残等特殊对象的服务程序,但老人无辜的生命已经无法挽回。类似的种种冰冷规定,还要付出多少生命的代价才能唤醒?
无论是“改密码必须本人到场”,还是“取款要亲自上门”,规定只是针对大部分普通用户而言。当客户变成了一位无法言语、不能动弹的重病老人,类似条款显然存在设置不合理和操作不现实。银行方面无视客户困难,一味强调“规章制度”,其实就是在推卸责任。与其说是不合理的规定扼杀了同情和理解,不如说是一贯的强势,导致了必然的淡漠。
再“硬”的制度也不能拿生命来冒险,再多的理由也不足以超越人性和常情。“中风老人亲自取款猝死”也好,“沈阳社保局让八旬瘫痪办证老汉到医院体检”也罢,看似极端的个案,折射出的却是冰冷的现实和社会公众的普遍不满。
尊重生命,不仅是现代服务的基本理念,更是一个社会的文明底线。遗憾的是,当前人们在生活中频繁遭遇各种冰冷的规定。“病危患者不经家属签字不予手术”、“临盆孕妇无准生证只能长途返乡生子”等等,操作者无不严格按照规矩办事,办事者却屡屡遭遇无奈,甚至让生命陷入危险。一些制度的设计往往出于操作便利和自我保护,当“盈利”、“免责”变成最高价值取向,道德便成了可有可无的装饰品。
再多言之灼灼的理由,都不能成为伤及生命和尊严的借口。多一些关怀体贴和人性化服务,才能让冰冷的规定增加点温情和温度。只看到制度,而看不到生命;只尊重制度,而不尊重生命,悲剧的伏笔其实早已埋在规章的细节深处,悲剧的发生或许只是早晚的事情。
(新华社北京10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