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斌

初中阶段,由于学习科目的增多,教学内容的加深,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这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批后进生,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提高。因此,探索后进生的转化途径,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面对后进生我们不能放弃,只能转化。后进生并不都是天生不热爱学习,大多数是因后天因素造成的。所以,只要经过教师耐心细致教育转化,是完全可以转变为热爱学习的学生。

一、学习类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反映有二:

1.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成绩两极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事半功倍,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的自制力还不强。有的学生从小就喜欢数学,他对数学中的数字、定理、定义、公式、证明等都觉得得心应手,每当看到数学他就会兴奋,再难的题他也能想方设法解决。有的学生本来对数学不感兴趣,但因某个老师的原因而变得感兴趣了。有的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淡薄。也有学生对数学原来有兴趣,后来因更换老师或信心不足兴趣减退。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发现,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数学兴趣浓厚的学生的数学成绩要好很多,所以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有位学生就谈到:“每当看到听到别人考试作弊时,自己心里就不平衡。”当自己成绩不理想时又会埋怨老师不公平,觉得认真学习真没意思,不想再学了。还有位学生告诉我学生中有种说法:“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人缘好的同学却常常受到青睐,在推举各种代表时常会当选,所以就觉得学习没劲,不想努力去读书了。还有一些因其他心理原因而厌学的状况,如因反应较慢常被人讥笑而不愿上课的;因记忆、理解等能力不强使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心的等等。有的甚至发展到恨书、恨老师、旷课逃学的程度。有位同学就曾在日记中写到:“晚上11点多了,望着桌上摆满了教科书、英语词典、作业簿……我真想把它们一下子烧成飞灰。”表现了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是中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有位中学生谈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示众”一番:“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吗”。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老师指东他偏向西,而内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响了对学习的兴趣。反映出学校中师生关系的问题。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此外,尚有个别学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的。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对子女造成的心灵伤害。例如,有位学生谈到“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了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疲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还有位学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他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可见,父母的行为,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总之,数学学习困难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灵活多变的教法。同时,还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不能千篇一律。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时改变教法,长期坚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信阳市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