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兴 蒋 仑
在新县郭家河乡天台山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一位古稀老人正在缓慢走着,她要到山崖上的红色革命旧址——红军洞瞧一瞧;她要到山顶上的红色革命旧址——晏春山烈士跳崖纪念地看一看,看看这些地方是否被山洪冲坏,是否风化倒塌了,这是她每个月例行要做的事情。这位老人就是新县文物局业余文物保护员张爱华。
张爱华是郭家河乡塆店村人,自1964年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开始算起,已整整49年了。她的父亲是游击队员,和老一辈革命家刘名榜一起在大别山区坚持游击斗争。父辈的教诲,红色的记忆,耳濡目染影响了张爱华。上世纪60年代,被誉为“坚持大别山革命斗争的一面红旗”的刘名榜回到故乡郭家河。看到家乡熟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刘老动情地对张爱华等人说:“新县是革命的老蔸蔸,是无数革命先烈战斗和牺牲的地方,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些地方啊。”从此,张爱华牢记刘老的嘱托,坚定保护革命旧址的决心和信念,全身心投入到革命文物保护之中。
10月19日上午,怀着一份崇敬之情,笔者决定前往塆店村采访这位执著的老人。然而,很不凑巧,老伴潘国章告诉记者,张爱华又上山了。
在潘国章的引导下,笔者一行决定上山去找张爱华,亲身体验她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所处的环境和点滴。沿着蜿蜒的小路,我们出发了。五分钟后,小路不见了,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崎岖难行的山路。有的地方是一块块光滑的山石,人得手脚并用攀爬,才能过去。倘若脚下打滑,一不小心就摔倒滚了下去。很难想向,这是一个73岁的老人经常走的路。潘国章告诉我们,这些山路都是他和老伴一刀一刀砍出来的,若是不经常来,这些山路早被灌木杂草覆盖看不见了。走了近一小时的路程,笔者终于看见了晏春山烈士跳崖纪念碑。
“那就是我老伴张爱华!”顺着潘国章手指的方向,笔者隐约看见纪念碑附近有一个瘦弱的身影正挥动柴刀砍灌木杂草,动作坚定而有力。
面对记者的镜头,憨厚质朴的张爱华顾不得擦去鬓角的汗水,她动情地说:“这是晏春山烈士跳崖的地方,她能够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做的工作和革命先烈相比微不足道。”
在保护革命文物旧址的同时,张爱华积极收集刘名榜等革命前辈的资料和故事,把它们汇集整理出来。她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先辈的故事,让红色的精神代代相传。她还经常到郭家河乡八一希望小学,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一到学校,孩子们就高兴地围在她身边,听她给讲红军钻山洞、打游击的故事。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听着,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红色文化熏陶。
新县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全县有300多处各类革命旧址和纪念地,红色资源厚重丰富。为了保护革命旧址,新县文物局建立了文物安全保护长效机制,在每处旧址都聘请一名业余文物保护员。张爱华就是众多业余文物保护员的典范代表。2012年,张爱华被河南省文物局评为全省优秀文物保护员。
文物保护工作既平凡又普通,张爱华没有向县文物部门伸手要过一分钱。正是怀着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满腔热情,她四十九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红色革命文物旧址。寒来暑往,她累计行程一万多里,制止各种损坏革命文物旧址行为20多次,到八一希望小学做报告10多场。为保护革命文物旧址,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