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原产地以外的首次放飞,标志着中国拯救濒危物种迈入新阶段
郭瑞民陈传进王德启亲手拉开朱鹮暂居的大网笼帷幕
本报讯(记者 胡瑜珊)10月10日,由河南省林业厅和信阳市人民政府主办,信阳市林业局和罗山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河南信阳大别山朱鹮放飞活动在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行。当日上午10时,省林业厅厅长陈传进、副厅长王德启和市委书记郭瑞民共同拉开了朱鹮暂时居住的大网笼帷幕,34只丹顶白翼的朱鹮伸展双翅,飞向栖息地。从这一刻起,国宝朱鹮这一濒危物种将在中原大地的上空飞翔,得到恢复和发展,实现中原几代人的梦想。
市政府副市长张富治主持放飞仪式。
王德启介绍了河南信阳大别山朱鹮训养和繁育情况。他说,朱鹮是世界上最为濒危的鸟类之一,被人们称为“吉祥之鸟”和“东方瑰宝”。为解决朱鹮野外种群分布过于狭窄、对自然灾害和疫病的抵御能力较低等问题,推进朱鹮人工繁育、放飞自然和再建野外种群工作,2004年,国家林业局组织有关专家对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围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评估,认为该区域的环境适合朱鹮野外生存繁衍,是朱鹮理想的迁地保护和野化放归地。2005年,国家林业局在董寨保护区建立了朱鹮繁育基地。2007年,国家林业局把17只朱鹮调到董寨保护区。2008年,董寨保护区人工繁殖出幼鸟5只。目前,董寨保护区朱鹮的数量已达到128只。
王德启介绍,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朱鹮繁育基地的大网笼于2012年4月25日开工建设,一个2850平方米的朱鹮野化大网笼10月30日顺利竣工。网笼内模拟了朱鹮野外生存的环境,设置了池塘、沼泽、河流等。2013年3月,董寨保护区选择了34只身体健壮、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的朱鹮放入大网笼,开展觅食、飞翔、繁殖和疫病抵御能力等方面的野化训练。目前,朱鹮适应性较好,各种训练进展顺利,具备了放飞条件和要求。此次,河南信阳大别山朱鹮放飞34只,是中国原产地以外的首次放飞,扩大了朱鹮野外种群分布范围。这是朱鹮拯救保护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标志着中国拯救濒危物种迈入新的阶段。
据了解,朱鹮野外觅食、繁育、适应能力差,野生分布只局限一个区域。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暖湿润,降雨量多,光照充足,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保护区及其周围塘湖堰、水库较多,鱼类、泥鳅等朱鹮食物来源丰富,鸟类达315种,分布有与朱鹮同属鹮科的白琵鹭,又有大量的白鹭、苍鹭、牛背鹭等朱鹮伴生鸟种。同时,董寨保护区所在的罗山县生态环境优越,污染程度低,政府和群众环保意识强,适合朱鹮野外生存繁衍,这使董寨保护区成为朱鹮理想的迁地保护和野化放归地。
链接>>相关资料
朱 鹮
朱鹮又称朱鹭,是世界上最为濒危的鸟类之一,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朱鹮裸露的脸颊呈朱红色,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下侧和圆形尾羽一部分闪烁着朱红色的光辉。由于有美丽而优雅的外表,被人们称为“吉祥之鸟”和“东方瑰宝”。
历史上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亚洲东南部,最北为西伯利亚北部,最南为台湾东部。我国曾有19个省(市)有朱鹮分布记录。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加之朱鹮对客观变化了的环境缺乏较强的适应能力,其数量急剧减少,并相继在前苏联、朝鲜等国灭绝。我国朱鹮数量也急剧下降,二十世纪30年代,14个省有分布;50年代,在甘肃、陕西、江苏还有分布;最后一个标本是1964年在甘肃康县采到的,此后一直认为朱鹮在我国已经消失,直到1981年在陕西省洋县发现7只。
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国际组织关注支持下,通过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我国朱鹮保护取得了重大成绩。目前,朱鹮数量已由发现时的7只增长到2000余只,全国有7处人工繁育基地,野生种群数量超过100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