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邓兴菊)淮滨县有新农合定点民营医院10家,位居全市前列。为保障新农合制度的持续、健康发展,基金安全平稳运行,今年以来,该县加大对民营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民营定点医疗机构的不良行为,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
派驻监管人员,严格日常监管。该县合管办选派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的监管人员,直接进驻县内10家民营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日常监管及服务工作。监管人员认真执行查房核对制度、出入院把关制度以及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审查制度。对所驻定点医疗机构的临床检查、用药、治疗、收费情况实时监控。同时县合管办加大监管员培训力度,明确职责,对监管人员实行责任管理、动态监管及年终综合评定。
加大巡访力度,杜绝弄虚作假。该县新农合稽查队每月对民营定点医疗机构督查至少2次,对监管人员工作情况、住院患者补偿公示情况及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进行核查。督查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限期整改和处罚,整改期间发生的补偿费用,由医疗机构承担,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
严格中心复核,规范临床诊疗。该县合管办将县内民营定点医疗机构分为3个片区,分别交与3个审核组复核,审核组与片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交叉调整。审核组对报送的资料进行逐一复核,对不规范的方面,进行全面深层次复核。同时随机抽取补偿材料进行电话随访。对复核中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立即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违规金额从当月补偿金额中扣除。
制定考核标准,严格应用结果。该县严格执行分级动态管理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制定民营定点医疗机构考评考核细则,着重于暗访核查。年度内分级动态管理连续两次被评定为“三级”,全县通报批评;连续两次三级且最后一名,直接取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6-12个月,责令其限期整改。期满验收合格后,报合管委审批是否恢复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年终考核全县排名最后一名的,直接取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
通过加大对民营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淮滨县更好地规范和引导全县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建立了对全县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监督评价体系,规避监管漏洞,确保了基金运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