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而又年轻的浉河区,宛如一颗古朴而又散发热力的明珠,以她独特的魅力镶嵌在豫南大地上。魅力浉河的发展需要一代代浉河人不懈的努力和共同的追求,而浉河区的建设也始终以人为本,浉河区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入手,集中财力、加大投入,为全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民生党建惠民生

基层党建是惠及民生的基础,将党建与民生相融合,围绕民生抓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党的建设,今年4月份以来,浉河区在五星、湖东、五里墩3个街道办事处和河南路、三五八、八一3个社区开展“大工委制”、“大党委制”试点工作,着力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较好地发挥了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人民群众、促进文明和谐的作用,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3个试点街道、试点社区分别成立“大工委”、“大党委”,试点社区建立了19个网格党支部、156个楼栋党小组,形成了“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党建网格化组织体系。按照“党建工作共做、党建资源共享、精神文明共建、服务难题共解、公益事业共办、生活环境共管”的目标,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及时召开会议,根据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的资源情况和共同需求,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签订了18份共驻共建协议,确定了78个共驻共建项目,有1000多名组织关系不在社区的党员到社区党组织报到。湖东办事处三五八“大党委”积极与驻区的市消防支队协商,举办了消防知识讲座,并组织党员志愿者对辖区楼道内的易燃物品进行了集中清理,消除了安全隐患。五里墩办事处八一社区“大党委”组织驻区医院工作人员进社区、进楼栋、进家庭开展义诊活动,受到居民的欢迎。

浉河区五星办事处在辖区内率先试推行网格化管理,投资30余万元开发出五星办事处社会服务管理综合系统,系统内包含地图管理、基础信息、通知公告、事件管理、历史日志等多种功能,投资60余万元建成“社会服务管理中心”,推行社会服务管理一站式。全辖区共划分一级网格1个,二级网格8个,三级网格177个,为每个网格配齐配强力量,设置一格四员,即一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管理员(网格长),一名网格督导员(全部由机关工作人员担任),一名网格警务员和一名网格协管员,网格内工作人员相互联动、加强协作、全力搞好服务管理。在“社会服务管理中心”,8台电脑全部开机,从电脑上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每一个网格存在什么问题,哪些问题急需解决,哪些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什么问题三级网格暂时解决不了,需二级网格协调解决,哪些问题需要一级网格解决,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就会把这些问题在第一时间内,要求二级网格解决,或者交办一级网格相关部门尽快解决。今年以来,五星办事处通过网格长发现、反映、协调解决的问题,总计已达百余起。推行网格化管理,使群众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级网格建立以来,各试点办事处、社区的党组织模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社区工作由“独角戏”向“大合唱”转变,党员管理由“八小时”向“全天候”转变,社区服务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办事处用“小网格”服务了“大民生”,做到了日排查、日处理、日上报,体现了“人在格中,事在网中”的精细化管理优势;实现了“排查全覆盖,管理无缝隙,服务全方位,有问题及时发现,有矛盾及时化解,有需求及时服务”和“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办事处”的精细化管理目标。

卫生事业保民生

卫生事业是民生之本。新一轮医改实施以后,浉河区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307种国家基本药品、200种省级增补基本药品、50种区级增补基本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保证了人民群众看病用药。乡村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的费用全部通过财政买单。2012年全区共筹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1235.34万元、一般诊疗费805.49万元、基药专项经费补助557.17万元,三项经费共计2598万元全部投入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民群众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达到了看病少花钱的目的。

为保证人民群众有钱看好病,浉河区不断完善新农合制度,自2007年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农民参合率从2007年的75%提高到2013年的98%。筹资水平也在2007年的50元基础上翻了6.8倍,2013年达到了人均340元。新农合住院补偿比例逐年提高,2012年,参合农民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实际补偿比达到了80.19%,在区级医疗机构住院实际补偿比达到64.10%,年度封顶线提到15万元。为切实减轻重大疾病患者医药费用负担,对一次性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超过5万元的部分按80%的比例给予补偿,继续超过8万元以上部分按90%的比例给予补偿,对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筹集了大病救助资金,并将恶性肿瘤放化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治疗等五种特殊病种以及高血压病、冠心病等15种慢性病门诊费用均纳入大病统筹基金支付范围,不设起付线,乡级、区级、市级分别按85%、80%、75%的比例补偿,特殊病种统一按85%的比例补偿。

与此同时,为让人民群众日常少得病,让基层医生有水平看病,浉河区还实施均等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加强卫生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稳步实施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013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30元,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体系更加完善,传染病报告及时率超过了98%。“五苗”接种率连续5年始终保持在97%以上。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持续控制在较低水平。同时开展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城乡居民共建档535632份,建档率达82.30%,其中规范化电子建档472599份,电子建档率72.61%;健康教育扎实推进,重性精神疾病、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者登记管理有序进行。

市第三人民医院建设规模4.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95亿元的异地搬迁项目,市精神病医院异地扩建2.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000万元的项目整体推进顺利;新建或改扩建了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所中心卫生院;新建126所标准化村卫生室,改扩建31所村卫生室;同时,实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干医师、市妇幼保健机构骨干医师和乡镇卫生院实用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为卫生事业发展增添了后劲。

社会保障强民生

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浉河区严格按照上级规定和要求规范发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连年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放心保)集中扩面征缴活动,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今年1-6月份,征缴企业养老保险费7548万元,缴费总人数45337人,完成全年目标的97%;征缴机关事业养老保险费5019万元;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100%;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00%;建立个人缴费记录人数4.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00%;征缴失业保险费332万元,完成全年目标的51%;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181694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8.1%;征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2521万元,完成全年目标的58.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216230人,完成全年目标总人数的100%;工伤保险参保总人数33190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00%;征缴保险费155万元,完成全年目标的96%;生育保险参保总人数23766人,完成全年目标的97%;征缴生育保险费154万元,完成全年目标的59.2%。

为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浉河区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区民政部门先后4次调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将原来的人均每月145元提高到现在的195元,保障对象增加到目前的17707人。两年来累计发放城市低保资金7371.2万元,较好地保障了城市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农村低保制度补差标准也逐年提高,保障对象发展到18650人。补助标准目前达到人均月补99元,两年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3927.5万元。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012年,浉河区用于民生事业发展的支出达12.9亿元,增长19%,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2.1%。如今,浉河区委、区政府正用为民服务这支画笔,在幸福安康的画布上,描绘一幅安居乐业、畅享人生的壮阔民生画卷。

就业服务拓民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和谐之基。扩大就业机会,增加群众收入既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又是社会公平稳定的体现。浉河区认真落实就业政策,坚持城乡统筹、培训服务齐抓、需求供给对接、就业创业并举的思路,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前提,转移就业为目的,逐步做大做强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就业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046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6.8%;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696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9.2%,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235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5%;小额担保贷款发放2200万元,完成全年目标的44%;城镇登记失业率3.6%,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670人,完成全年目标的93%;培训企业在职职工2560人,完成全年目标的61%;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2970人,完成全年目标的59%;再就业培训1410人,完成全年目标的67%;创业培训300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00%;高技能人才培训190人,完成全年目标的63%;开展职业技能鉴定1080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2%。

同时浉河区积极搭建服务绿色通道,不定期在人力资源服务大厅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实现劳动力供需双方的有效直通。2012年,浉河区举办了一系列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累计发放政策宣传单1.8万余份,用工登记1.29万人,发布用工信息1990条,提供就业岗位2.998万个,开展免费职介1.75万人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882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023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2008人,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0%以上。

在努力扩宽就业培训渠道方面,浉河区依托就业培训中心,探索建立企业用工培训基地,组织举办“加强班、重点班、普通班”等特色培训,设立“培训超市”,列出“培训菜单”,建立“流动课堂”,在农村开展以茶叶种植、茶园管理、茶叶炒制等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实用技术培训,在城区开展以餐饮服务、家政保洁、市场营销、美容保健为主要内容的转岗培训、企业职工在岗培训和劳动预备制培训,切实提高培训实效。

安居工程圆民生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国家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同样也是一项政治工作。浉河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以改善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为着力点,从加强领导、完善政策、健全制度入手,狠抓工作落实,强力推进我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建立了城市住房困难家庭保障机制,2010年被信阳市政府授予保障性住房建设先进单位。截至目前,共开工建设保障房6956套、51.17万平方米,其中:廉租住房1096套、5.4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3610套、32.49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2200套、13.2万平方米,共向1595户符合条件的家庭累计发放廉租住房补贴资金1052.676万元,做到了应保尽保。

为确保安居工程顺利有序进行,浉河区成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兼顾,科学编制,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对城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情况和中心城区存量土地资源情况进行了集中调查,通过调查,全区共有6153户住房困难家庭,其中4122户集中在停产破产企业,占住房困难户的三分之二;中心城区已没有成片可征用的土地,但有18家破产企业家属院的住房,大部分为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筒子楼”和砖木平方,几家共用一个厨房、没有独立卫生间,房龄老化,大多为危房,地势低洼,小雨屋漏,大雨必淹,共有职工3114户、面积约15万平方米,已成为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鉴于上述情况,区财政将有限资金重点投资于廉租房建设,解决贫困家庭的住房困难,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主要以改造破产企业家属院为主,鼓励企业拿出存量土地,按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申报,解决企业职工的住房困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