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锐

受互联网的影响,人们的书写方式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键盘敲字和手机短信打字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汉字手写。近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两档节目的热播,让“提笔忘字”的话题热了起来。昨日,记者在市区一些公共场合进行了一次汉字测试,参与者为10名年轻人。结果显示,在键盘时代,汉字成了我们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人”。

调查:一个“喷嚏”难倒所有人

昨日上午,记者在市区几家休闲餐厅里进行调查。记者挑选了饶恕、未雨绸缪、瓜瓤、喷嚏、尧舜禹、癞蛤蟆、猢狲、摩羯座等10个词语。10名80后和90后的参与者包括银行职员、幼师、在读大学生和公司文员等,均为大专以上学历。结果有1人1个都没写对,成绩最好的写对7个,大多数人仅能写对3个到4个。

经过调查记者发现,年轻人提笔忘字的情况比较严重。很多汉字的书写错误雷同,比如“未雨绸缪”被写成“未雨酬谋”,“癞蛤蟆”被写成“赖蛤蟆”。有好几位受访者将“羯”“瓤”的偏旁和部首左右颠倒。而“喷嚏”一词没有一人能够写对。

尴尬:我都认得,就是不会写了

“我都能认得,就是有的已经不会写了。”刚一测试完,黄蕊就懊恼起来,“真是太尴尬了!还是得多拿笔,多看纸质书。”话音刚落,便提笔试一下,看“尴尬”两个字,自己是否还会写。黄蕊说,大学毕业基本就和纸笔说再见了,现在除了考试和签名时还会书写汉字,其他时候,不管是写文件、记日志还是通信聊天等,都是在用键盘敲字。有时候遇到不会写的字就直接通过拼音输入法在电脑或者手机上查一下。回想起来,已经六七年没摸过字典了。一些市民表示,很多词还经常挂在嘴边说,感觉很是熟悉,可真写起来,怎么也想不起来该如何下笔了。

在校读计算机专业的大四学生汪轶在3分钟之内写对了7个,当他写出“猢狲”时,他很庆幸,前天玩网游时,遇到了一位名字叫“猢狲”的网友,刚好自己多瞅了一眼。汪轶说,最近他也看了汉字听写节目,一边观看,一边自我测试,发现很多字都很熟悉,仿佛就在眼前,但就是写不出来。

建议:书写习惯不能丢

曾几何时,国人曾掀起过临摹“庞中华钢笔书法字帖”的热潮。那时,人们坚信“字如其人”,每个人都希望写得一手好字,起码自己的签名能“拿得出手”。而今,许多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字写得扭扭歪歪,甚至白字错字、能在电脑上每分钟敲上百字的人,能闭着眼睛发短信的人,一拿笔写字就傻眼了。

仔细反思写不出字的尴尬,一方面,手机短信的联想功能、电脑打字的智能输入法都为我们提供各种方便;另一方面,即使没有这些“方便”,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电子时代,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电子文档已经成家常便饭,而纸质文字书写则成了老古董。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与文字渐行渐远。

“年轻人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确实是客观存在的情况。”浉河区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周沛海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在很多文字材料都要求电子版。年轻人参加工作以后,基本不会再高频率地使用纸和笔,学生时代的汉字识读写能力就慢慢退化了。因此,面对有些汉字的时候,很多人识得,读得,可就是写不出来。他建议年轻人要多看书,多动笔写一些文字的东西,把自甲骨文时代以来的汉字书写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