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博
今年,我市被中纪委命名为“领导干部任职前廉政法规知识测试工作全国试点单位”;9月中旬,中纪委宣教室在我市进行专题采访,宣传我市廉政文化的新举措、新成果、新品牌。此前,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还登载文章报道了信阳“红廉同脉、茶廉一味”的独特廉政文化;此外,全省“走基层、扬清风”活动在我市启动,中央和省内外的多家媒体聚焦我市廉政工作的新亮点、新特色,运用多种形式向全国推广……
这仅是今年以来我市廉政文化取得的新成效。
那么,我市的廉政文化缘何能够溢香全国?这里,既有传承,更有创新。
中原厚土孕育人之本性
在市体彩广场上,你可以看到内容不同的廉政教育宣传牌,信阳籍古代名人的廉政故事和警句名言时时警醒人们“人之初,性本善”。
向善,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自古以来,“廉为荣,贪为耻。”“廉”从来都不是仅仅对为官者的特殊要求,而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是为人处事之本、修身养性之道。一个不廉之人,不可能正确地去谈修身、谈处事、谈为友。纵观历史,凡是留下清廉美名的人,在他们身上,都有着处处为他人、事事敢担当的高尚品质。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无不放射出正直无私、善良友爱、一心为公的耀眼光芒。在信阳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这样的典型,他们在清廉为民中实现了人类灵魂的完美升华。
楚相孙叔敖生于淮滨,少年与母相依为命,有次下田劳作,路见一条两头蛇,当地有个说法,“两头蛇为怪物,见者必死”,小小年纪的孙叔敖自认必死,但为了不使别人再见到怪物而致祸,竟然不畏恐惧,用柴刀把蛇砍死,埋入山丘。今期思镇不远处就有“埋蛇岭”。当地百姓发出肺腑之言:“孙叔敖真是贤德之人,为老百姓想得多周到啊!”苏东坡盛赞他,“爱人忘己特埋蛇”。仅此一件小事情,可以窥见其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向善品质。《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生于光山,童年时因勇救落入水缸的小伙伴,演绎了一段妇孺皆知的《司马光砸缸》经典佳话。出生在新县的许世友,少年家境贫寒,见乡邻们常受地主恶霸欺侮,时时义愤填膺,又苦于力不从心,于是到少林寺刻苦习武,练就了十八般武艺。艺成返乡后,看到正在欺压当地百姓的大恶霸,愤而杀之,随后参加了革命,在当地留下了为民除害的美名。
从古到今,翻阅历史,在信阳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信阳籍明代文坛巨匠何景明,不尚奢华、不置产业,俸禄常常接济亲友;明朝永乐年间“蔬菜知县”胡寿安为官20余年,始终穿布衣、吃粗饭、睡纸帐;罗山籍嘉庆年间总督清廉大臣黎世序,倾毕生心血治河治水,造福百姓,却两袖清风;潢川籍为民请命的汪若霖,为官耿直的马祖常;光山籍力革吏弊的胡孟清,位卑德馨的陈朝侍等这些清官廉吏,“敢于直言”、“勇于担当”、“一心为民”、“乐善好施”的精神,(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