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博

眼下秋高气爽,在信阳火车站的夜幕下,我市各界欢送身穿迷彩服入伍新兵的场景格外引人注目,今年,空军在我市招录的18位飞行员也是这样走进军营。

空军招飞在我市一次录取18人,不仅是我市历年来人数最多的一次,而且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为此,济南军区政治部给信阳市委、市政府发来贺电……此景、此事、此举,让我市双拥共建之花更加鲜艳。

我市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河南省最南部,是全国44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40万人。不仅是一个革命老区、驻军大市、兵员大市,也是一个优抚大市。撤地设市以来,我市不断创新,与时俱进,2012年2月27日,市委书记郭瑞民代表信阳800多万军民在人民大会堂受奖,在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上,我市又获殊荣,连续四届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所辖的新县首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县”,成为全省唯一成功实现市、县同创的省辖市,同时也成为全国双拥共建的一个崭新标杆。

那么,信阳双拥之花为何长盛不衰?大别山,已经见证信阳双拥的新高度;淮河水,这样传唱信阳双拥的新赞歌——

光荣传统 薪火相传

信阳是“红军摇篮、将军故里、红色圣地”,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鄂豫皖苏区首府的所在地,革命战争时期,100多名信阳籍将军成就了大别山革命烽火的传奇。多年来,我市坚定不移地将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在中国第二批、第三批、第八批赴苏丹维和工程兵大队成立时,在驻地部队参与信阳抗击54年未遇的特大冰雪灾害时,在驻信部队紧急开赴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抗震救灾时,在驻军官兵远赴山东海训时,在每批新兵入伍奔赴军营出征时,我市主要领导都带队前往壮行、看望慰问,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送上诚挚的谢意和深厚情谊,尽最大力量为部队解决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当好坚强后盾。

当每批官兵凯旋时,我市都举行盛大欢迎仪式,社会各界以最隆重的礼仪表达对亲人子弟兵最崇高的敬意。2009年,驻军空军一航院门前的航空路改造工程被列为当年军地互办实事之一,市政府筹措资金2125万元高质量完成了该路段的改扩建工程,空军一航院还在这条路上设立了一座“双拥路”景观石。市委书记、市长被驻军官兵亲切地称为“拥军书记”、“拥军市长”。

围绕双拥工作“一盘棋”,我市逐步形成了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崭新格局。我市粮食部门在全省率先取消军粮县级自筹,实行统一配送,使全市八县两区驻军吃到了省级统筹采购的军粮,每年承担运费、装卸费10万多元;我市教育部门按照“就近、就好、优先照顾”的原则,把驻信部队划入全市最好的学区范围,2008年,教育部门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驻信部队赴川抗震救灾官兵子女就学可以不按学区就学,免收当年高中阶段学费等特殊政策,(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