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温 青

军医名片:

许兵,解放军第154中心医院济南军区骨创伤中心A区主任,副主任医师。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骨科专业技术20年。曾在第一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北大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学习进修。曾以访问学者身份被军区派往瑞士、德国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德国波茨坦医学院进修。研究方向:骨创伤、矫形、关节等。在关节置换和关节镜治疗方面有明显专长。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荣立三等功一次,发表论文20余篇。济南军区学科先进带头人、专家型人才,中华医学会会员,济南军区、河南省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委员会骨创伤分会常务委员。

为了采访许兵,记者电话预约了几次,都未能如愿,有几次在病房走廊上遇到他,都见他匆匆忙忙的样子。“许主任几乎每天都有几台手术,忙得不可开交。”跟着他的年轻医生告诉记者。之所以这么忙,是因为骨创伤骨病关节等病例多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些病例,数量大,手术最多,往往直接关乎患者的生命质量,一点点都马虎不得,所以,许兵最忙也最累。

爱心是最强的力量

“是154医院把我从死亡线上给拉了回来。”正在该院住院的60岁的鲁文生激动地含着泪花对记者说。一场车祸,让他和死神离的是那样近。“全身多达7处骨折,外加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并伴有创伤性湿肺和桡神经损伤,已经下病危通知书了。”回忆起当天住院时的情景,许兵仍心有余悸。当时,许兵带领自己的团队有条不紊地对鲁文生进行紧急施救:给锁骨下静脉穿刺、快速输血、补液、伤口清创、包扎,直到生命体征平稳,伤口炎症控制并排除手术禁忌后,行七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以及桡神经损伤探查修复术,整台手术历时四个小时,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这样的病例,我们以前也做过很多。考虑到病人的经济状况和精神方面,只打一次麻醉。这不光要求团队医生具备高超的技术,手术中更要精密配合,确保高效无误,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手术,减少病人的痛苦。”许兵说。

髋关节置换术在该中心已经习以为常了,但为104岁老人做髋关节置换术却还是头一回。他的学生介绍说,息县一位104岁老人黄女士,2009年因不慎摔倒后,右髋部疼痛入院,经检查患右股肌粗隆间骨折,冠心病。在对其进行精心治疗后,施行右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第五天老人就能够拄拐下地行走,术后半个月就康复出院了,半年多以后随访,老人生活完全能自理。“为这样高龄老人做髋关节置换术在国内都是不多见的。”许兵说。

创新是最大的突破

前几天,由他主刀的第30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操作成功,患者3天后就能下床活动,令患者及周围友人十分惊诧。许兵说,随着人们平均寿命的增长和运动意识的加强,关节疾病的发病率会越来越高,特别是膝关节疾病。许兵通过采用早期药物治疗,中期行关节镜微创手术,晚期行关节置换这一立体阶梯治疗体系,能够更好地为病人解除痛苦。他说,膝关节置换术在国内没开展几年,省内能开展此手术的医院也没有几家,过去医院也做过,不过都是请外地专家来做,这30例次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由我们医院的医生自己来操作并且成功完成,不得不说是一个技术的创新以及医疗成果上的突破。

“这个手术从单例成功到大批量成熟,不仅让外界对我们医院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是告诉我们的年轻医生,只要肯创新,不断专研,一切皆有可能。”许兵自豪地说。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对许兵来说,为广大骨骼疾病患者提供最有效的治疗,是他一生的事业,一生的追求。这些年,他一直都在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而且能够成功开展此手术,并且申请了中华慈善总会“春立阳光计划”项目,该项目专为贫困的骨科疾病患者设立,第154医院为该项目在豫南地区的合作定点医院。他介绍说,“目前在信阳地区,人们在骨关节置换方面的意识还很淡薄,有些患者的膝关节退变已经很严重,甚至不能走路,然而进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却寥寥无几。有些患者是没有意识到膝关节置换,而大部分患者确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经济能力,看到这么多受苦的患者我真心感到心痛。让更多的患者能够接受治疗,看到病人的康复,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他的言语朴实无华,却十分坦诚热忱。“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我今天有这样的成就,是病人给的,病人就是我的老师,感谢他们对我的认可,是他们给我写下人生中最辉煌的一页”。为了这份责任,许兵有机会出国到了德国、瑞士,不看风光不品美食,夜以继日地以学者身份访问了医学技术发达的西欧国立知名大医院,潜心取经学习,住在医院随时观摩尖端手术,取得了大量一手经验资料,为我国、我军创伤骨科的发展引入全新技术、补充了新鲜血液,进一步确立了第154医院在创伤骨科界的领先地位。

许兵,作为一名人民军医,正在为病人服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着,不断超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