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严格按照环评审批要求,坚决抑制高污染、高能耗建设项目,仅去年,我市就依法否决了碳化硅加工等十余个建设项目,涉及投资额超过10亿元;对新投运企业进行环保“三同时”验收,确保新投运企业的污染防治措施落到实处。
“十一五”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建立土地预审和环评审批相结合的审批制度,凡是没有通过环评审批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供应土地。严格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做到新建设项目不放松环保要求、承接产业转移不降低环保门槛。
在此期间,全市共投入污染减排资金19.9亿元,实现了中心城区和所有县城均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的目标,并形成每年可削减COD3.2万吨、氨氮0.3万吨的减排能力。完成华豫电厂和信钢焦化厂的脱硫工程,对化工企业和啤酒企业等进行了深度治理,对重点涉水企业进行了限期治理,形成了更强的减排能力。建成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1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5个、污染源自动监控基站34个、自动监控设备53套,国控、省控企业全部实现在线监控,确保各污染治理设施有效运转,充分发挥减排效能。通过不懈努力,截至去年年底,全市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十五”末分别下降15.69%和18.89%。
(三)
市委书记郭瑞民在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指出,要充分利用信阳在生态、环境、土地、人力等方面的优势,发挥综合效益,实现集约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以节水、节林、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保护好我们的蓝天、绿地、碧水、青山,实现绿色发展。
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我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到2015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下降8.99%、11.0%、5.3%、12.5%;省控河流断面好于Ⅲ类水质比例达到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常规监测因子达标率达到98%以上;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0天以上,8个县县城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二级标准;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我市制定了建设工程施工现场防治扬尘污染的技术措施,结合日常质量安全生产监督,要求施工单位必须落实文明施工措施和扬尘控制责任制,将严格控制扬尘、粉尘污染现场管理纳入日常工作体系。
由于历史原因,临近中心城区的上天梯非金属矿区形成上千家能耗高、效益低、污染严重的小厂,是最主要的污染源。上天梯管理区成立资源管理与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采取措施狠抓小厂治理。采取“一矿一厂”模式消化一批。要求一个开采企业必须建一个深加工厂。全部兴办深加工企业,不仅破解了多年效益徘徊不前的问题,而且促使55家小加工厂得以拆除。通过自我积累改造一批。管理区不是全部要求上深加工企业,而是让那些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小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对没有资金实力的开采企业和小加工厂,采取合资、入股、联合等方式,引进投资商,共同出资建深加工企业。同时,严格执行税收政策,一切优惠不对小加工企业,迫使其要么升级改造,要么关停并转。目前,已有100多家小厂因税收的杠杆作用,或联合、或改造、或转产。
由于非金属矿采取的是露天开采,开采活动不仅直接毁坏地表土层和植被,而且还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原地貌形态、地层结构和生物种群也会受到严重影响,生态资源将受到破坏。即便有再多的深加工企业,也不能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为此,上天梯管理区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恢复并重,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运动,建设生态家园。近年来,上天梯坚持植树节造林与平时绿化相结合,常年植树种草;坚持集中绿化与群众四旁植树相结合;坚持工业园绿化与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相结合,建设生态矿区。凡植树造林,管理区免费提供苗木。两年来,该管理区已完成工业园区绿化20万平方米,植树造林500多亩,争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7个,总投资3000多万元,矿区植被覆盖率达到45%。
(四)
“信阳真的是太美了,林海、竹海……满眼的绿色是那么滋心养肺。”前不久,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组来到信阳,新鲜的空气、清澈的山泉、满眼的翠绿,让记者们感受到了信阳的生态之美。
信阳的生态之美,最直观的就是满眼的绿色。截至目前,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65.43万公顷,有林地面积54.70万公顷,竹林面积0.73万公顷,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3.59万公顷,其他灌木林地面积1.88万公顷;全市四旁树木总株数0.74亿株,折合森林面积7.77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671.5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4.44%,是全国9个省辖市级生态建设示范市之一。
更为可观的是,目前全市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0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7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建立森林公园10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3处,省级森林公园7处,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23%。
林业科研部门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市连续多年强力推进的山区造林、生态廊道网络、百千万农田防护林、城镇社区绿化美化、林业产业、森林抚育和改造等六大林业工程建设,广袤的森林资源显现出强大的调控空气质量功能。日前发布的《2012信阳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公报》显示,我市森林净化大气环境的价值为18.38亿元/a。
在中心城区,我市坚持改、扩、建齐头并进和依据规划建绿、塑造精品的原则,大力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以路带绿。主次干道绿化按照多品种、多层次、多花色、多乔灌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突出特色,补大苗增绿量,栽大冠树增绿荫,高标准打造绿化景观道路。背街小巷绿化遵循沿路植树、建坛种花、立体绿化的原则,见缝插绿,增加绿量,提高绿视率。目前,我市城市主次干道绿化普及率达100%,道路绿化达标率达80.11%。以院增绿。在市中心城区共创建园林小区44个,园林单位148个,占可绿化单位总数的68.52%。城区主干道实施拆墙透绿的沿街单位占95.8%。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市平均每年义务植树213.3万株。目前,市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已达到4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9平方米。
“有这么多的绿意葱葱的山存在,加之与水的相互照应,使这个城市更加有内涵,有生态的含量。”对此,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局长胡亚才深有感触。其实,他的这番话代表了信阳人的共同心声: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信阳追求的不是经济总量,也不是高税收,而是城市的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的保护、百姓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