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林
北京2013国际平板显示产业高峰论坛9月11日开幕。中国光学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名誉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高鸿锦称,国内液晶显示产业上游配套产业链方面刚刚起步,但仍然有诸多障碍制约配套产业发展。
2012年TFT-LCD产业规模达700多亿元,我国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提升到11.2%,液晶面板的自给率大幅提高,其中电视面板的自给率达到30%,手机面板已能满足境内企业50%的需求,液晶面板的进出口贸易逆差比上一年缩减20.6%。
目前,我国已建和在建的TFT-LCD生产线有21条,包括4条4.5代线、4条5代线、2条5.5代线、3条6代线和8条8.5线,总投资达2000亿元,年生产能力将达5000万平方米,直接或间接年产值将达到数千亿元。
如此巨大的投资极大地拉动产业链上游的需求,带动基板玻璃、液晶材料、偏光片、彩色滤光片、光学薄膜、触摸屏、背光源等相关原材料、元器件及相关设备等上游产业的发展。
据测算,2016年之后,我国TFT-LCD产业每年至少需要液晶材料250吨、1.0亿平方米基板玻璃(含彩膜用玻璃)、1.0亿平方米偏光片、5000万平方米彩色滤光片、十几亿平方米光学薄膜、几亿背光源组件以及数以亿计的驱动IC等,其总价值将接近千亿元。
在液晶面板生产线建设的带动下,液晶显示配套产业在国内有了长足进步。我国基板玻璃的生产是从2007年12月开始。近两年,触摸屏的快速普及还催生了高强铝硅酸盐薄板玻璃产业的发展。目前,彩虹、东旭(含中光电)两家公司已生产出合格的G5、G6基板玻璃,并开始批量供货。
液晶材料国产化也出现转机。目前,国际上主要有3家液晶材料公司,分别是德国默克(Merck)、日本智索(Chisso)和大日本油墨(DIC)。TFT液晶市场由这3家公司垄断,市场份额分别为50%、40%和6%。
我国有不下十几家液晶材料公司,按最终产品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混合液晶和单体液晶两类。单体和中间体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外,大量出口,这已成为该行业的一个特色。
TFT-LCD宽幅偏光片值得期待。目前,全球主要偏光片企业超过15家,生产线约有80多条,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包括日本的日东电工、住友化学、三立化工,韩国的LG化学以及我国台湾的力特光电等,其中日本企业的占有率超过50%。
成立于1995年的盛波光电为国内首家偏光片专业制造商。后来市场又相继出现纬达光电、温州侨业、三利谱等企业。但这些企业大都只能批量供应中低端偏光片。2012年前后,盛波光电和三利谱两家企业分别建成了幅宽1490mm、用于TFT-LCD的偏光片的生产线,从此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高档偏光片的历史。
此外,国内所有TFT-LCD用彩色滤光膜的供求关系基本保持平衡。不过,我国目前生产彩色滤光膜的主要原材料仍然依靠国外进口,例如光刻胶,该产品的国产化进展不大。
高鸿锦认为,目前国内液晶配套产业仍存三大问题制约其快速发展。首先,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其次,企业规模过小,生存压力过大。再次,发展环境不尽如人意。企业生存环境遇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能否在合理的、公平的环境中竞争,二是产业链上游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困境。
高鸿锦认为,国内液晶显示产业只有多方协同才能做大做强。另外,政府应出台专门针对上游配套企业做强做大的政策,包括鼓励国产化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进出口关税调节等。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