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胡瑜珊)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乎一个城市的文明内涵,是城市灵动的活力。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我市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构建课堂、学校、家庭、社会“四个结合”的教育网络,推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养成,为缔造“魅力信阳”注入新活力。

加强队伍建设,发挥“文明课堂”主阵地作用。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注重教师德育能力和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以“文明课堂”为抓手,开展“校本实训、县级研讨、市级推荐”的三级培训层次,确立“名师引领、科研先导、同伴互助、自我实践”的培训方式,建立“优秀班主任”和“德育先进工作者”等表彰机制,鼓励和激发教师教书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主动性、积极性。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全市大部分学校都开办了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为学生家长集中授课1次,使家长素质得以逐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逐渐提升。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环境育人。通过创办校园小报、文化长廊、校园广播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中陶冶情操,升华品格。

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心理辅导课,部分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通心理咨询热线,通过面谈和电话交流的方式,及时解决学生心理上的各种困惑和疑问,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每年高考、中考前,聘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克服考前焦虑、恐惧等心理压力,调整好学生心理状态。对全市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归纳分类,采取“生活上加倍关心,学习上特殊关照,心理上加强疏导”的方式,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