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丹丹
昨日,驱车二十公里,飞去市外平桥区看一个牵念许久的乡村,炎炎烈日,不辞辛劳。去时,一路上奔赴向往,心思甜如蜜糖。原来担心,一个藏在山区里的小村,好找吗?网友说,郝堂很好找,春天跟着映山红和紫云英走,夏天找荷花,秋天遍地野菊格桑花带路,冬天最醒目的是那些百年的老树……如愿以偿到了郝堂村,仔仔细细地欣赏完,满腹心愿得逞的富裕饱足。一路青山绿野,流连其中,如置画境。郝堂村党支部书记曹纪良告诉笔者:“信阳话里,‘郝堂’音同‘荷塘’,这里有个十里荷塘。”进村时,路左的石碑上“郝堂村”三字也是他所写。如今回忆起几年前,微胖的老曹向笔者表示“搞这次乡村试验很痛苦”,曾企图辞职。眼下,老曹已平和淡然了许多,脸上也有了欣喜之色。过了七孔桥,就进入郝堂领地。
进村有两条路可选,一条是沿单车道步行或骑行而入,据了解,郝堂单车旅游园是河南省第一个建成的专用通道,总长36公里。分长、中、短三条环形车道。车道横穿不同的山林、茶园、湿地、村落、驿站、塘堰,沿途茶乡风物令人流连忘返。“捷安特杯”美丽乡村全国单车嘉年华——郝堂站于2013年6月12日在这里成功举行。由于笔者开车,就选择了另一条较宽的主干道。路的两边玫红、淡黄、纯白色的不知名的野花开得好不娇艳!葱绿的稻田,摇曳的野花,随田埂起伏,在山坡上绵延。
远远的,郝堂白墙黛瓦的古民居在车窗外若隐若现。走近了,首先让人欣喜的是那片十里荷塘了。还记得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温庭筠的“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周邦彦的“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我想此刻用哪一句来形容郝堂的百亩荷塘都不为过。
到了村口,把车停在大树的阴凉下,据了解,这几棵参天蔽日卓然超群的大树已历经百年的沧桑,更凝聚着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情愫,是他的用心呵护,才有了它们今日的根深叶茂,巍然挺立。沿着荷塘的岸堤,我忍不住拿起相机驻足拍照,那荷花白得纯净,红得优雅,开得姿态万千,风过莲池,荷香沁沏人心,驻足不语,只为这份淡雅倾心。
小家碧玉似的村落在四周青山环绕,树木茂密,层峦叠翠中显得愈发精致、可人,仿佛一位温婉秀丽的女子待字闺中,再加上溪水环绕、荷花满塘,笔者感觉仿佛置身于一幅古色古香、水墨淡彩的山水画中。走在这安静的小村庄,笔者联想到的是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它又像一位温文尔雅的老人,静谧、安详、置身“市”外。这里的一树、一花、一砖、一瓦,都收拾得恰如其分,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切都刚刚好。老曹告诉笔者,这里的房子依据安徽马鞍山画家孙君老师的画改造的,十多年的两层旧居,当初的白瓷砖保留了部分,砌了新的门楼,用的是看上去如青砖的水泥砖,村中大部分房屋材料都用此免烧“环保砖”。窗户都加了木窗,是当木匠的张组长亲手做的。在农村人思想里“白白的贴瓷砖的楼房最好看”,这样改头换面,村里人刚开始是极不情愿的,甚至还出现了“把这样丑的房子带到村里,应该把孙老师抓起来”的光景,老曹乐呵呵地讲述着,“村民首先都觉得丑、落后,现在在参观者的赞美里,他们才将信将疑,慢慢就觉得好看了。”檐顶黛色的瓦砾栉比,门前红灯高挂,木质的门帘,院里的青青盆栽,把一座座农家小院装点得古色古香、精巧雅致。
穿过1号小院,笔者随着老曹来到郝堂村村委会,青砖砾瓦在花丛中鹤立,让我想到民国时期上海的洋楼,现代中透着些许古典,与整个村落的建筑又是那么和谐融为一体,一点儿也不突兀,反而给人的感觉是舒适、自然。虽然,不巧的是正赶上村里的电网改造,停电了,但是由于这里处处是枝繁叶茂的大树,坐在村委会一楼的回廊里却一点儿也不感到燥热,只觉得阵阵清风穿堂过,丝丝凉意入心头。
村委会楼的右前方,我见到了早已淡出人们视线的水车。作为古老的提灌工具,水车随着农耕文明的兴起而出现。宋代梅尧臣的《水车》“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就表达了它在农耕文明时期的不可或缺。近年来,水泵抽水灌溉、还有滴灌等技术的应用,水车已很少使用。欣然得见,一种怀旧情愫萦绕心头。
沿着潺潺的小河往3号院走去,有一农妇正悠闲地在河里浣洗衣物,还有一群小孩子在岸边嬉闹,天真无邪地笑着。曲折蜿蜒的碎石路直通3号院,据老曹介绍,这是郝堂最典型的一座院落,不忘要求笔者细细地看,并一一拍照留念。古朴的院落里面有着现代的时尚和后现代的装饰风格的珠联璧合,让笔者恨不能远离城市的喧嚣而避世在这世外桃源中。
不仅是这美景,更是郝堂人民改造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深深打动了笔者。3号院的不远处是台湾建筑师谢英俊设计的茶室,茶室主体为轻钢结构,墙体为玻璃,房下是湿地污水处理系统。郝堂人从最基础的、贴近村民生活的垃圾分类、环境治理开始入手,建立垃圾分类清理制度,老曹告诉笔者,曾有人不肯搞垃圾分类,“愿意种花不?”“愿意。”栽上几株花,第二天垃圾就不见了,这样,村里就实现了“垃圾不出村,污水不入河”。据了解,村子四周的百亩荷花池,主要也是为未来的生活污水净化之用,这是中国乡村最传统、也是最科学的农耕文明方法。村里的道路都是沙石路,这种路对乡村环境没有破坏,有利于地下物种生存,而且方便山区水系的流动,村里的路依旧、依山、依河而修。这次改造过程中,全力保护原来有水系形态,不护坡、不修直、不破坏水系两岸的植物野生群落。对村庄100年以上的古树进行登记,对已被洪水冲毁的大树进行景观性修缮。老曹告诉笔者,目前村里已经种植了2000亩紫云英,为村庄长期受农药化肥侵害解毒,修复土壤,准备进入有机农业。未来村里将依靠3000亩紫云英,120亩香莲,3000亩茶园,2000亩有机水稻,20余家客栈和休闲旅游的农家乐项目“郝堂·茶人家”来实现全村人民的富裕。
郝堂人从细节着手,从生活抓起,却处处体现着天人合一、保护环境的治理风貌和改良精神。整个豫南山村散发着洁净、自然、美丽、淳朴的气息,期待着郝堂在信阳市委、市政府和平桥区委、区政府的大力领导和支持下,在郝堂人勤劳的努力下,呈现出生态、文明、富裕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