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锐
清清的晏家河,流淌着沿河人那无穷的记忆事。
青秀的大别山,蕴藏着追梦人那难舍的故乡情。
带着记忆,守着牵挂,出外闯荡十多年,置业北京,仅在洛阳就有3家公司,拥有资产超千万元的詹齐斌,辞掉企业董事长,回村当起村支书……
骄阳似火,酷热难耐。记者走进光山县晏河乡詹堂村,看到詹齐斌正带着村干部忙碌在山头,在油茶基地指导除草作业。途中,一位打柴的老大娘问他:“齐斌啊,我这块地什么时候可交呀?我这身子骨真是不能干了!”老大娘说交地,盼的是村土地流转搞快些。
詹堂村全村2700多人,曾十年没有村班子,是全乡最落后的村。2011年3月,乡领导到洛阳走访,与詹齐斌董事长谈起家乡事。一番真情沟通,打动了詹总,他当即表示愿回村当支部书记。
詹齐斌回来了。詹堂村难,超出了他的想象。村小破旧,校舍不挡风寒,3个老教师守着10来个孩子;村道泥泞,南北8公里,东西4公里,群众出行走不到一段像样路;全村6.1平方公里,满目荒山秃岭,仅有的千把亩河畈,大多也是荒闲地;在职4个村干部,办公无场地,平时各干各的,自认是个挂名官……
要想发展快,得靠支部带。詹齐斌把村干部和部分党员代表召集一起,正式组建起村“两委”班子。没有地方办公,他与大家一道自己动手整修旧村部,算是有个办公室。做事得有钱,办公支出、干部补贴……詹齐斌把村里事当做个人事,花钱大都自己掏。当村支部书记不到两年,他为村里捐献了30多万元。
谈与詹齐斌搭班子,詹堂村干部闵忠友动情地说,詹支书个人掏钱干公家的事,村干部们佩服,群众服气。只要村支部决定的事,大家都乐意跟着他干。
詹齐斌当村支部书记后,干的第一件事是改造村小学。整修旧校舍要钱,想建新教学楼更难。詹齐斌动员自家几个兄弟带头捐款近20万元,受其影响,詹堂村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也纷纷捐款,很快筹集了30多万元。县教育部门也为之感动,专门拨款200余万元。村小旧房修好了,新教学楼建成了,漂泊在外的老师、留失在外的学生,回到了焕然一新的詹堂村小校园。
詹齐斌带领村支部干的第二件事是修路。开挖修筑路基,钱从哪来?詹齐斌对党员群众说:修路是大家的事,还得靠大家。他个人带头捐款几万元,动员村成功人士捐款20多万元,干部群众不计报酬,出工出力,道路贯穿村组,通往乡里的路基建成了。詹堂人梦想宽畅的水泥路,希望就在眼前。
詹齐斌干的第三件事是发展经济。詹齐斌借助自己人脉资源,引进北京地产商王巨森先生到詹堂投资开挖荒山,发展油茶产业,很快流转开挖荒山5000多亩,栽种油茶50余万株。昔日的大片荒山,如今油茶苗齐株壮,间作的西瓜、花生等作物丰收在望。看见詹堂村喜人景象,相邻的徐畈、潘畈、熊畈、刘畈4个村的群众,也纷纷要求加入。由一个村辐射带动到万亩连片,流转土地,挖山整地,詹齐斌成了5个村群众致富的引路人。他带领村班子与邻村干部一道,从万亩油茶基地开挖种植,到30多公里的生产循环道路建设,持续奋战了近一年。“公司+农户”模式的晏河万亩油茶基地建成了,完成总投资达1.3个亿。整个施工建设协调服务期间,村干部加班吃饭的钱,都是詹齐斌个人支付。北京投资商王巨森老总为之感动,奖励詹齐斌个人10万元,而詹齐斌却将10万元分给各个村干部,作为工作补助。
眼前,詹齐斌正在忙的是,引进商业伙伴——广州田奥园蔬菜物流配送公司,在詹堂河畈投资建设千亩供香港蔬菜基地项目。引进江苏客商到詹堂建千头养鹿场项目。
在詹堂仅有的一片沿河平畈地,詹齐斌告诉记者,我们这东靠大河,西靠山,山上是我们万亩油茶基地。我们这片千亩土地,现在已经决定,由广州的一家公司来投资,建供港蔬菜基地,已经开始动工了。詹齐斌说:“将来詹堂油茶基地、供港蔬菜基地、养鹿场等项目发展起来了,村民才能从传统农耕中解放出来。大多农户土地流转后,也还会有活干,有更好的收入。”
采访结束时詹齐斌对记者说,他真心而归,坦然而为,乐干小村官,为民做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