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继首班郑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成功开行之后,8月28日,郑欧班列第二班从郑州出发,满载出口欧洲的各类货物,驶往德国汉堡。
昨天上午,在班列开出前,大河报郑欧国际班列全程跟车采访出发仪式在中铁联集郑州中心站举行。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朱夏炎,郑州市委常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薛云伟,郑州铁路局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戴弘,河南省发改委副主任李哲,郑州海关副关长郑平,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李锋,省口岸办主任宋林,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崔绍营,河南物资集团公司总经理赵文明,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史占勇,省国资委副巡视员李建庄,中铁集郑州公司总经理靳爱军,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大河报社社长王自合出席,大河报总编辑杨青主持仪式。
朱夏炎、薛云伟和王自合等领导为大河报报道组记者代表授出发旗。
●第二趟郑欧班列货物附加值更高
7月18日,首班郑欧班列顺利开行,古老的“丝绸之路”上重新摇响了中欧贸易的驼铃,15天时间横跨欧亚两大洲、穿越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等6个国家,于8月2日抵达德国汉堡,全程10214公里。
循着这铃声而来的,是客商的蜂拥而至、资本的快速流入、贸易的骤然火爆,集聚效应陡然显现。第二班班列的组货进度和货物的质量都比首班班列有很大提高。此次开行的郑欧国际班列第二班,共41节集装箱,装载着来自河南、山东、福建、浙江、广东等五省的七种货物,包括高档服装、高档鞋帽、汽车配件、文体电子用品、工艺品、模具、高档皮革制品,高附加值货物成为此趟班列运输的首选。
据介绍,该班列货物总重约516吨,比起第一班,货物品类更加多元化,实现了多品种货源组合运输。货物附加值更高,货物的分布地域更广。不少地方的货物“弃海从铁”,最远的货源来自广东。此班列的迅速集结,充分检验了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的集货能力,也体现了郑欧班列广泛影响力和辐射力。
●郑欧国际班列实现了常态化运行
河南物资集团公司总经理赵文明介绍说,本次班列的最远货源地来自于广东深圳,除了依托郑州“大十字路口”的优势,还实现多品种货源组合运输。
第二班国际班列的开行,对实现郑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常态化开行具有重要的意义,表明郑欧国际货运班列线路正在走向成熟,为带动整个中部地区对外经贸合作提供更有力支撑,为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和中原国际陆港建设注入了更为强劲的动力。
郑州市委常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薛云伟在现场致辞中说,郑欧班列开行,是我们走出的一小步,也是我们一个宏大想法的一大步的开始。所谓一小步,是我们仅仅开通了到欧洲大陆的汉堡的班列,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小步的探索,拓展货源,开拓市场,班列逐步多元化、常态化,逐步打通到欧洲大陆的通道。所谓一大步的开始,是我们要借助郑欧班列的开行,要依托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平台,来打造铁公机海多式联运的节点,把这里建设成为我们国家内陆地区多式联运国际中转、服务中原地区乃至更大区域改革开放的平台。
薛云伟感谢包括大河报在内的多家单位对郑欧班列的支持,他说:“尤其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报对这件事情的关注,策划了这个非常好的题目,相信大河报记者跟随班列,行万里路,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大河报万里跟踪报道郑欧班列
第一列货商镖师云集,第二列记者列队出征。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朱夏炎是大河报全程跟车采访郑欧国际班列的组织者和发起者,他感谢各职能部门全力促成媒体人向世人展示一次切身体会的壮举,他强调,“这次活动一定能够推动郑州四港建设,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同时,这次新闻人之行,也将用纸笔和镜头,让郑欧班列向世界展示河南形象。
“这次采访活动是省委宣传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精心策划的一次扛鼎之作,也是一场展示中原铁路建设发展、凸显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的视听盛宴。”郑州铁路局副书记、纪委书记戴弘在致辞中期待大河报万里追行活动能够织就新丝路的新篇章。
壮行的酒,还没来得及喝。万里追行的征程,即将出发。随着班列出发进入倒计时,大河报报道团队记者代表从朱夏炎、薛云伟和大河报社社长王自合等领导手中接过出发旗帜,手中的旗在空中猎猎飘扬。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这面新闻人的旗帜,将见证10214公里6个国家的新丝路传奇。出阳关,进西域;跨阿拉山口,出中国;走俄罗斯,由亚入欧;抵达汉堡,追踪货物。10214公里的旅程,跨越欧亚两个大洲,先后经六国,郑欧班列万里追行记,将由大河报主写。
首班列车开行后,大河报开始筹备跟车采访。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大河报记者登上郑欧班列第二班,第一次跟车全程采访报道。郑州、中原、中国乃至东亚和中亚、中欧、西欧的贸易往来、班列行驶中的见闻和风土人情,以及读者的欲望清单,跟车记者都会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来、报道出来,回应广大读者的关切和期待。
(大河报记者 刘江浩 王 磊 杜小伟许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