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诗绮 实习生 周 静

在信阳,尽管酷暑难耐,但是在河边、在树荫下等纳凉的地方,总能遇到一两个写着“冰镇石凉粉”的小摊子。无论多热,一碗冰凉的石凉粉儿下肚,顿时让人暑气大消,仿佛身上三万六千个毛孔全都张开了。在网络上传播的《信阳话八级考试》中,如果将题记中的几个词串在一起,就会是一个非常有喜感的情景剧:有个老几去乘凉,遇到一个口妮子,喝了一口石凉粉儿,大叫一声:得劲!

彩虹桥下沿河道边卖石凉粉儿的李奶奶今年72岁高龄了,据她讲述:“我卖石凉粉儿已经50多年了,我们家世代都是做石凉粉儿的,在我7岁的时候,才卖5分钱一碗。我现在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见大家吃着我做的石凉粉儿高兴的样子。”李奶奶家的石凉粉儿每天都会卖个精光,很多人慕名而来排着长队来吃。

李奶奶身上有着关于石凉粉儿的故事:在解放初期,一对夫妇每天都在街头卖着一种叫“石凉粉儿”的食物,他们有个7岁的女儿。小女孩每天站在凳子上帮父母给客人们盛着石凉粉儿,渐渐地小女孩长大了变成了大姑娘,也学会了做石凉粉。过了几年,大姑娘变成了孩儿他妈,去了武汉工作,等到孩子们都大了,孩儿他妈想起了自己珍藏的手艺,又开始回到信阳卖起了“石凉粉儿”。这孩儿他妈就是李奶奶。

“我每天晚上卖完石凉粉儿回家将近11点了,和老伴一起把车子停在院子里,紧接着就开始准备第二天的石凉粉儿,通常做好后就已经凌晨三四点了。每次做的石凉粉儿几乎都没有剩的,都卖光了,”李奶奶自豪地说着,“有时候看到来买我石凉粉儿的顾客排了很长的队都没买到,虽然想每天多做一点,但我年纪大了,而老伴因为年轻的时候要挣钱抚养7个儿女,太过劳累,现在身体也不太好,体力跟不上了。常常看到有的人排了半个小时的队还没吃上,还有的为了吃一碗石凉粉儿跟前面的人商量,我的心里啊,是又开心又无奈。”

李奶奶还告诉记者:“我的想法很简单,也不是为了挣钱,就是图个心里高兴。我看到大家吃了我做的石凉粉儿开心,大家喜欢我做的东西,我就很高兴。还有很多人从很远的地方跑过来买,一次买好几碗带走,我人老了就好面子,有时候走在大街上,有吃过我的石凉粉儿的人还跟我打招呼,我这心里啊,别提多高兴了。”李奶奶笑得合不拢嘴。但是李奶奶话锋一转,有些难过的神情,“经常会有人来问我,我的石凉粉儿和其他家有什么区别,其实我也不清楚哪里不一样,但我做的石凉粉儿用的方法是最传统的,是最正宗的做法,没有任何香味剂、添加剂之类的。而且这石凉粉儿还特别怪,只有用信阳的水做出来的才好吃,这是外地人尝不到的东西。我希望信阳的石凉粉儿能够一直传承下去,这种民间小吃,是信阳的一种特色,千万不要断了‘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