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金星 曲昌荣

产业布局有序调整

铲除“三非”土壤,拓宽城市空间,提升土地价值

郑州生态廊道看似是一条加宽的绿化带,实际上,它更像一支资源调配的指挥棒,让产业布局得以有序调整。

“往里看,高楼一大片,往外看,郑州不如县。”郑州三四环周边一度成为“三非”问题的集聚地,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建设屡禁不绝。“小作坊生产垃圾食品过去是出了名的多,中央媒体就曝光过多次。”郑州市工商局工作人员介绍,配合生态廊道建设,周边城中村也实施了整体改造,非法生产小作坊彻底失去了藏身之地。据统计,全市取缔“三非”问题企业1453家。

“企业搬迁进园区,配套设施完善了,现在看为生态廊道让路值!”郑州宇航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伟松深有感触地说。宇航电力设备公司原来位于西四环路边,后来搬迁进了工业园区。

张砦村村委会主任刘如超说,西四环两侧的混凝土搅拌公司、电缆厂和煤矿机械厂,占地面积大、效率低,生态廊道建设中,仅他们村就搬迁各类企业21家。2家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小企业被关闭,6家企业停产整顿。全村一半企业进了工业园区,软硬件都有大的提升。

建设生态廊道,也是为城市发展“留白”的过程。郑州市副市长张建慧介绍,郑州把拆迁出来的土地通过绿化转换为农业和林业用地,腾出来建设用地指标,用地紧张局面得以缓解。据统计,“两环十七放射”收储土地约1.3万亩,为郑州未来发展留下巨大空间。

既要“疏”,又要“引”,生态廊道建设让城市周边土地价值大大提升。邻近科学大道西四环附近的翔营村村民感受很明显,两年前由于附近脏乱差,土地出让价每亩40万元招不来商。生态廊道建成后,环境明显改善,现在出让价涨至每亩400万元左右,想来的企业络绎不绝。  

城镇化基础夯实

组团发展廊道相连,城市功能延伸,公共服务贴心

郑州生态廊道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看是道路添绿,实为夯实基础。

这两年,郑州市将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做了重新梳理,一改传统的“摊大饼”模式,确定了“组团发展、廊道相连、生态隔离、宜居田园”的布局。各个县城作为郑州的“组团”,向心发展,接受中心城区的辐射。

“原来郑州到各县城组团之间有一些‘断裂带’,不仅路况不好,而且灯不亮、水不通,通过生态廊道建设,这些硬件设施都上去了,城市功能向外延伸。”郑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潘冰介绍,生态廊道所到之处,实现了空中电缆和飞线入地,一批热力、燃气、供电、供水管道得以新建,一批沿线学校和医院重新改造,公共服务更加贴心。

7月18日,一场大雨降临郑州,生态廊道所及之处,没有形成内涝,树木花草畅饮的同时,地下蓄水井窖也吃了个“肚儿圆”。 “仅中原西路雨水收集系统,每年可有效利用雨水约11.3万吨。”建设项目部副经理刘江说,他们不仅在人行道铺装中大量使用透水砖,而且同步在绿化带中敷设地下雨水管涵,在地势低洼的部位建设收集井窖。该路段55万平方米的生态廊道,能收集利用40%的雨水用于灌溉。

如今的郑州,满目葱茏,生态廊道继续在延伸。“生态廊道建设是搭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要素,是资源整合的流通平台。智慧来自群众,推进依靠群众,成果惠及群众,我们会将这一民心工程继续努力完善提升。”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说。(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