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金星 曲昌荣

绿的是树、黄的是花、灰的是人行道、红的是自行车道——主道两边,各50米宽的17条五彩生态廊道从郑州城区伸出,与两道绿色圆环相交,串起周边县市。

短短一年间,郑州市城区内已建设生态廊道200公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产业布局有序展开,越来越多老百姓享受到了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生态环境大大改善

鸟儿在筑窝,松鼠来“落户”,市民尽享“空气浴”

8月的郑州,骄阳似火。走进西四环路生态廊道,顿时凉爽了很多,郁郁葱葱的树林,绵延数公里,宛如一条绿色小河。时而有市民骑车在林中穿过,三五成群,悠然自得。

“奶奶,看,这又有两个鸟巢。”5岁的轩轩兴奋起来。58岁的王霞跟儿子一家住在郑州中原西路与西三环附近。生态廊道建成前,道路两侧树木不成林,几乎见不到鸟儿。“如今一路都是树,在这里筑巢的鸟越来越多。”王霞高兴地说,喜鹊、麻雀每天都能看见,蜜蜂、蝴蝶也多了起来。

生态廊道里,出现了夜鹭、灰椋、山斑鸠、黑卷尾、白头鹎、乌鸫、戴胜、大斑啄木鸟等近20种鸟类。在这里,偶尔还会看到长尾巴野鸡在树丛中“散步”。

花多了,树绿了,空气质量明显提高,市民尽享“空气浴”。郑州市园林局局长姜现钊介绍,初步监测,生态廊道中被称为“空气维生素”的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最高可达1210个,比市区普通道路增加近10倍。园林部门将在8月至10月期间公布生态监测成果,定时发布负氧离子数量,方便群众选择健身场地,“相信生态廊道肯定更受青睐!”

百姓生活有滋有味

违章建筑拆除,行人路权保障,公交优先提速

看到市民们的笑脸,郑州市的决策者很是欣慰。2011年下半年,市政府提出建设生态廊道设想,不少干部思想一时难以统一。

市里的设想是,中心城区到县市、到新市镇、到乡村,用交通道路相连,两侧建设20米至50米的生态廊道,实现“公交进港湾、行走在中间、辅道在两边、休闲在林间”,达到交通、人行、绿化、生态的和谐统一。

蓝图很美好,现实困难多。由于历史和规划因素,郑州市出城道路两侧,往往被“趴趴房”和私搭乱建房屋占领,由此生长出不少新的“城中村”。要对这些违章建筑开刀,触及各方利益,压力可想而知。但由于组织动员工作充分,坚持依靠群众推进,一年即完成拆迁近2000万平方米。绿化累计完成1500万平方米,是政府年度增绿500万目标任务的3倍。

拆违建绿,最高兴的是群众。48岁的郭庄村民冯彩云,在生态廊道内当上了保洁员,一个月稳挣1240元。她感慨地说,以前路两边坑坑洼洼,尘土飞扬,骑电动车还得“全副武装”快速通过。现在每天走在林荫小道上,虽是在工作,总感觉跟逛公园一样。

郑州市园林局副局长薛永卿介绍,统计显示,先期建成的19条(段)道路,每天有上万名群众在廊道休闲、游玩,夜晚有数千名群众在廊道内跳舞、歌唱。

生态廊道建设,也是城市道路建设新模式的一个探索。首先是行人路权得到了充分保障。生态廊道建设引入慢行系统,行人可以在林荫中尽情漫步,目前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达522公里。

公交优先战略正在逐步实现,郑州目前建成公交港湾270个,在建79个。群众可以在公交港湾如厕、购物;可以在休闲广场小憩。需要赶时间时,就近乘坐公交车,慢行系统与快速交通实现了无缝对接。

绿色多了,市民出行的选择也多了。在郑煤集团上班的王飞说,看到有专用自行车道,赶紧买了辆自行车,他每天骑车往返,上下班方式彻底改变。中原西路生态廊道维护工人李福全看到,很多荥阳县城来郑州的人不开车进市区了,而是选择把车停靠在路边,顺着廊道步行或骑行到三环,再坐公交车进市区,既健身又省事,生活有滋有味。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