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亮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实质和核心,是经济总量增长的根本和基础。当下,伴随信阳“关注工业、学习工业、研究工业、支持工业”大气候的日渐形成,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已经全速提升推进,一个谈招商、议引资、抓工业、兴产业的热潮正在信阳大地蓬勃兴起。全市规划面积225平方公里的15个省定产业集聚区,有的以智能终端(手机)为主,有的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有的以绿色食品见长,有的主打现代家居产业,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呈现出争先恐后、如火如荼的大招商、大发展的可喜局面。这种全市上下齐心协力、一起上项目、一心抓工业的局面来之不易,这种务实进取、积极作为的精神,激动人心,鼓舞人心,当然更当充分肯定。

但是,做好任何一种工作、干成功任何一项事业,仅仅只有实干的热情还不够。还要有科学的思想作指导,在理念上、思路上、方法上,需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和指南。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信阳历史上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鱼米之乡”、“中国茶都”曾是信阳的代名词。现在不少县区领导,都曾有在基层工作的经历,有的在乡镇摸爬滚打很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不仅对三农工作驾轻就熟,而且对抓农业经济有很深的恋旧情结。跳出信阳看信阳,如今面对新时期如何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面对发展工业经济、建设产业集聚区,确实有一个研究学习的过程,有一个缩短磨合期的问题。因此,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努力适应新形势,把握新变化,用全新的理念指导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思路决定出路。历史总是在提出一个又一个新思路、突破一个又一个旧局面、解决一个又一个新难题的曲折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新思路的提出,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要求,遵循了客观规律,也折射出人们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现象更深层次的认识、思考和探索。

正确的方法是实现理想、达到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的惯性作用,多年来,我们一些干部可能习惯于以大轰大上的方法搞一些所谓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比如,对于招商引资,有的依然热衷于组织小分队、跑大城市、开发布会、搞轰轰烈烈大活动的方式,这种方式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却招不来多少客商,结果是有哗众取宠之嫌,而无实事求是之实。而在抓产业集聚区建设时,有的地方搞层层分解任务、层层下达指标,以图“乡乡点火,村村冒烟”。结果可想而知,这种遍地开花式的大呼隆、大跃进,很难有好的效果,陷入了那句“旧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被动境地。

转型快不快,引领是关键。发展工业经济、建设产业集聚区,必须要有新思路,拿出新举措,抢抓新机遇。这就要求我们要审时度势,在广大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劲足的大好形势下,重点在如何有所作为、大有可为上实现突破。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认清我们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既要扬长避短,更要扬长补短,补齐阻碍我们产业发展的不足。这还要求我们要进一步以产业项目为抓手、为支撑,谋划好产业集聚区发展布局,正确处理好市本级与县区发展的关系,合力延伸产业集聚区链条。新思路贵在创新,贵在求是,贵在落实,贵在让美好愿望化为真抓实干的具体行动。

市委书记郭瑞民多次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相关会上指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要靠实实在在的工作来推动,不能有半点虚假。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要坚决克服“畏难”和“依靠”思想,树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勇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务实创新,力求实效。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一直强调实行“四一”招商法,即:明确一个产业、选准一个地方、持续一个年度、兴起一个产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智能终端(手机)、电商物流、新型建材、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这是着眼于沿海产业转移的大趋势、立足信阳市情实际的正确取向,也是科学的判断和选择。

目标在前,任务明确。现在最重要的是扎实推进,善做善成。我们坚信,有了新的理念、有了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方法,再加上发扬我们过去抓农业经济时的那种激情和干劲,尽管我们也会面临转型蜕变的阵痛,也会面临发展现代产业探索新生的艰辛,但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信阳的产业集聚区建设一定会快速、健康、有效推进,靠工业强市、靠工业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一定会成为现实。信阳,必将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发展大潮中一展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