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棠
一个雨后初晴的春日,我来到大慈恩寺,着意追寻唐朝诗人岑参的足迹,走近了大雁塔。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其恢宏气势,让人顿生感叹。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有人说,不到大雁塔,就不算到西安。的确,当我登塔览景,目见耳闻,方知大雁塔不仅是西安历史的重要见证者,而且它对一位著名高僧的记忆特别深——
这位高僧,法名玄奘。他原是河南偃师县人,俗姓陈,本名袆。他18岁出家皈依佛门,经常青灯夜读,攻学佛家经典,悟性相当高。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来到长安,钻研诸师论典,几乎穷尽各家学说,很快誉满京城。为破解某些分歧,以求会通一切,他决心赴天竺(印度)求法。那时出国之禁很严,他正式表请出行,未能得到许可,只好作种种准备等待着。贞观3年(629年),因北方连遭灾荒,朝廷准许道俗四处就食,他才得便西行。玄奘孤身涉险,经秦凉高昌等地,抵达天竺北境,即越过今新疆北路,由中亚地区、阿富汗而入印度境内,沿途瞻礼圣迹,迤逦而行,至摩揭陀国。贞观5年,他已值而立之年,便留学那烂陀寺,拜戒贤论师门下,习读瑜伽师地论等,且研修其他诸部,用时5载。之后,遍游五天竺,历谒名贤,叩询请益,寻求梵本。他如此游学10年,还归那烂陀寺,又依戒贤之命讲授“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等,进而名震五天竺。至41岁时,玄奘打算东返。戒日王于曲女城为他作大法会,五天竺18国王全部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罗门等7000余人赴会,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曲女城辩论大会。玄奘此次受请为论主,称扬大乘,提出论文“真唯识量”颂,悬之于会场门外,经过了18天,竟然无人发论难之。戒日王更加崇敬玄奘大师,18国王也均于会后归依为弟子。贞观17年,玄奘正式辞行东归,经由今新疆南路、于阗、楼兰而回国。其往返历时17年,行程5万里。
5万里孤征,可谓历史上的一个壮举!其间的大漠雪山上,玄奘曾命悬一线;陡峭峡谷里,他险入豹狼口;城堡森林中,他又九死一生。然而,凭着坚定的信仰、坚强的意志、坚深的慧心,他终于跨越了重重难关,抵达了心中的圣地。在异邦的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的非凡行动,大唐的声誉更加远播万里。尤为可贵的是,他放弃了一切荣耀,辞却了各种待遇,依然返还故土,回归大唐的怀抱……
哦,大雁塔,沐着清爽的春风,我更加贴近了你。我在继续聆听着你富有赞许意味的述说:
贞观19年(公元645年),玄奘携佛教经卷657部、佛像8尊和大量舍利,载誉回到长安。随后,他出任大慈恩寺首任主持,专心致力于佛经翻译事业。为安全贮藏佛经,永徽3年(652年),玄奘获朝廷恩准资助,又于大慈恩寺的西院内主持建塔,并亲自仿印度雁塔式样设计,故称为大雁塔(后来,长安荐福寺又造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人们便把大慈恩寺塔叫大雁塔,给荐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对这项建设工程,他再次付出了巨大的辛劳。由此可见,玄奘在佛教事业上的贡献极为显著,其影响也特别巨大而深远。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类对人生、社会、宇宙的真相及意义的探求,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到玄奘这里,他为我们留下了一座伟大的丰碑。对玄奘来说,他胸怀为天下黎民苍生寻求离苦得乐之路的愿望,就是一个佛教徒义无反顾的神圣使命。不远万里,西行求法,这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舍生取义”精神的最生动、最真实的写照。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信念坚定,是一种大品格!
“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业!
是的,大雁塔,你对玄奘大师的赞美并不为过。
据有关专家估摸,当年玄奘还可能带回有更为稀世的佛教珍宝,仍秘藏于大雁塔下的千年地宫中(与陕西法门寺宝塔下的地宫一样)。其实,对于这些,大雁塔你说不说并不重要!因为从你娓娓道来的事迹中,我已慢慢悟出,玄奘作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他留给中华民族的,除了佛教方面的诸多宝典,更重要的则是一种精神,一种对信念始终坚守、对真理不懈追求的宝贵精神。而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